关注公众号,人间罗盘,方能阅读正文《错过了互联网错过了房地产,我不想错过AI,该怎么办?》
上午我们谈职场上中年人被毕业这个话题,有读者问我,能不能顺道也谈谈应届生找工作难这件事?
应届生找工作难,这个难是相对的,相对于易。
什么时候易呢?
当企业明明没有需求,都不知道自己招这么帮应届生过来到底要安排什么工作,纯粹是为了招人而招人的时候,就易。
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有呀。
前些年业务高速发展,企业的估值水涨船高,资本市场问你要规模,要想象力。
那你当然要扩招。
你们公司原先100个人,估值1000个亿,你马上去招900个,估值不可能到10000亿,但2000亿是不是有希望?
明白这个套路吧?就是忽悠市场情绪,忽悠投资人用的。
100+900,战斗力不见得是以前的十倍,也许只是以前的8成,因为大量招进来的人,可能冲散了此前的老兵阵型。
但无所谓,反正市场给估值,不要白不要。
当很多企业都被资本高估的时候,应届生就被稀里糊涂招进去了。
先招了再说,养几年看看,万一有用呢?万一里面有几个人发展起来了呢?
那什么时候难?
正常年份,都难。
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团队,他是怎么招人的?
我要招一个人,能够给我解决当下的某一个,乃至某几个问题,与此同时,未来他的技能,还得是我大概率能长期用得上的。
如果只是为了一两个问题,我可以不招人的呀,我外包好了。
我总不能把他招来,3个月内解决了我的问题,然后他就无用武之地,那我多不划算。
那么咱们想想看,如果你是个应届生,你还按照昔日最容易的那个时节,随便把简历递出去,指望告诉人家,我是985,我是211,就拿到offer。
到底是应聘太难了呢?还是你轻敌了呢?
明白这里面的区别么?
这已经不是资本估值乱飞的普招时代了。
不是说985就一定大于211,不是说哪个学生比哪个学生牛,招牌硬就能如何,不是了。
每个团队在招人的过程中,他想要的是什么?
是合适,是他用得上。
那你就不可能说光亮个招牌就能进去,你得怎么样?
你得了解对方。
人家公司是干嘛的,你知道么?
具体招你的这个部门是干嘛的,你知道么?
你知道部门平常都有哪些责任,有哪些岗位,都需要哪些技能?
你知道部门当下遇到什么问题 ,需要掌握什么技能的人去填补?
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是撞大运。
撞大运这件事的要素就两点:
第一叫做广投。
别指望投一份简历中一份,即便你是清华的,你不一定和对方团队是匹配的。
每个团队都像大话西游里的紫霞一样,在等着他们的真命天子来拔出他们的宝剑。
所以你要怎么样?
你要跑到每个紫霞面前,拔一拔,万一就拔出谁家宝剑了,这是个算法问题,能理解吧?
第二叫什么?叫针对性描述。
你不可能用一份简历包打天下,去针对这一千家公司。
因为对方需要的岗位重点,是不同的。
所以你要在你的原始简历模板的基础上,针对这一千家的招聘需求,做改动,改出一千个版本。
每个版本,都是针对这家企业的需求,做了调整,突出重点。
人家要什么,你再去讲什么,人家不要的东西,HR哪有时间精力听你嘚啵嘚?
人家要招一个会打篮球的,进企业队,那你可以描述下自己的这项爱好。
人家没这需求,你嘚啵嘚讲你拿过校队篮球冠军,有什么用?
针对不同企业,介绍自己的侧重点不同,针对不同岗位,简历描述的重点不同。
而且,面试的时候,要学会听。
听懂了再说,你是对话,是交流去的,不是背诵你的简历去的。
之所以要面试,就是要考核你听得懂人话的能力。这件事,决定了将来你入职以后,能否听得懂领导安排的任务。
所以精准的把握对方语言中的侧重点,是你要为了面试,以及日后的工作,平日里所必修的一项技能。
听懂人话的重要性,不亚于你的985学历。
那么除了撞大运,还有什么?
内推。
你想了解企业的需求,光靠看招聘启事能看出来么?看不出来。
你要多参加一些实习,多接触企业,参与教授的一些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你要换个角度想问题。
不是只有你在找工作,工作也在找人。
越多的人了解你,是不是就会有更大概率使得适合你的工作,反过来,尽快找到你?
当然是这样呀。
何况内推,还多了一层信用背书。
所谓笔试面试不都是为了打消彼此的疑虑么?有什么比背书更强有力的?
所以不要沉溺在媒体的叙事中。
媒体,只会讲有流量的事情,是抱怨求职难,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得到转发呢?还是认真分析其中的细节呢?
当然是前者嘛。
所以你读前者,就只有情绪价值,然后呢?难还是难。
其实除了资本狂热期,任何正常的年份都难,
关键的问题在于,难之下,你做了什么?
我那天讲人生的出路,出路一定是因人而异的。
就像你读书期间,如果你说非要教授开根号乘以10,放水,你才能及格,那你擎等着挂科吧。
换言之,不是没有出路,是你愿不愿意走路?
你有一千种办法考到60,甚至70,甚至80,甚至90。
越是那种好学生,其实他越是巴不得考试难一点好,越难,他才越受益。
这就叫差生不幸好生幸,人间并不共悲欢。
我那天讲AI到来这个话题,当下你听到的关于AI的声音是什么?
哀嚎一片,觉得自己更不幸了。
那我告诉你,20多年前,房地产刚刚商品化的时候,有几个人觉得是机会?
没有几个。
当年的人同样在哀嚎,他们只看到了自己日后没有房子可分配了。
你有没有发现人是相似的?
大多数人,事前永远在哀嚎,哀嚎危机到了;事后又永远在懊悔,懊悔自己错失了机会。
其实危机危机,危就是机。它是一体两面的。
就像我那天讲AI时说的,不是只有导师见人下菜碟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包括机会,都是见人下菜碟的。
它是危还是机,它是青面獠牙还是和风细雨,不取决于它,只取决于你。
关注公众号,人间罗盘,方能阅读正文《错过了互联网错过了房地产,我不想错过AI,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