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月17日电 (李世奇)2月15日下午,一场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脑科学解读”为主题的“当科学与艺术相遇——前沿•融合•创新跨界沙龙”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作为“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系列活动的延续,本次推出的“前沿·融合·创新沙龙”,是国家大剧院、北京市科协、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北京科技记协、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的又一个科学与艺术跨界系列活动。


活动中,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王小勤教授以“智能的本质与音乐脑科学”为题,揭开了活动的序幕。他提出:“通过研究音乐对大脑的激活机制,我们或许能触及人类智能的深层奥秘。”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研究员黄娟分享了团队在音乐脑科学研究中的三大突破:研究场景的创新、研究对象的革新与应用领域的拓展。传统神经科学研究多在实验室受控环境下进行,而清华大学团队首次将实验场景延伸至真实的音乐演出现场,利用便携式近红外脑成像设备、多人同步脑电图及多参数生理记录系统,实时捕捉音乐家与听众的神经活动。“这种自然情境下的数据采集,能更真实地反映音乐交互的复杂性。”黄娟解释道。

阮咸演奏家冯满天与古乐器研究学者彭丽颖的分享,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推向高潮。冯满天耗时32年复原唐代阮咸,不仅重现了千年前的音色,更与清华大学团队合作,在演出中同步采集演奏者与听众的脑神经数据。这一实验不仅揭示了音乐表演中创作者与受众的神经互动模式,也为传统音乐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彭丽颖则展示了她在古乐器复原与脑科学结合中的探索。通过研读《乐书》等古籍,她成功复原了唐代轧筝、宋代筑等失传乐器,并借助声学分析技术,精准还原古代音律。“实验数据显示,古代音律能更显著地激活与情感记忆相关的脑区,这是乐器复原工作者与科学家共同演奏的千年古乐。”彭丽颖表示,这类研究不仅能推动乐器复原的标准化,还将为音乐考古与神经科学的交叉融合开辟新路径。

活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场跨界沙龙不仅是一次学术对话,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在科学与艺术的交汇处,中国传统音乐正以全新的方式唤醒民族的记忆,也为下一步推动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