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本上那个高冷的「Spring Festival」,像极了早年间供销社里不苟言笑的售货员——正统、权威、不容置疑。

直到看到「Happy Chinese New Year」的祝福语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赛场上映着南半球的夏日艳阳,才惊觉这「春天」的翻译,原来是个「北半球限定皮肤」。



这时冒出来的「Lunar New Year」更魔幻。

上次听说这词,是韩国网民围攻自家女团成员说「Chinese New Year」的新闻。这场景堪比东北大哥在海南过冬,突然被要求证明自己穿貂皮大衣的正当性。



但真正让笔者笑出声的是「Lunar」这个词。

「Lunar」这个英语单词翻译过来就是「月亮的,月球的」,它既不是历法,也不是地域,把它放在「New Year」前面多少有些不伦不类。



按字面意思,月球表面该插满红包了?毕竟「月亮的新年」这种说法,比「吴刚砍桂树申遗」还离谱。

一、农历不是月亮派,老祖宗用的是「阴阳结合」法

说「Lunar New Year」不准确,本质是场科学打假。中国的农历根本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这相当于古人用算盘搞出了云计算系统。他们左手掐着月亮圆缺定月份(阴历),右手按太阳运行定节气(阳历),中间还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当操作系统,隔几年就塞个闰月当系统补丁。



这种「既要又要」的智慧有多绝?

举个例子,农历新年永远落在冬至后的第二个新月,完美卡位在北半球冬春之交。

所以,当南半球华人穿着短袖贴春联时,其实在用肉身演绎「时空相对论」——你的盛夏是我的立春,你的圣诞老人吃了我的饺子。

如果一定要把「农历年」的意思翻译出来,「春节」可以翻译为「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New Year」或「Chinese traditional calendar New Year」。简写一下,还是「Chinese New Year」。

二、翻译战争背后的「文化暗战」

这场翻译大战本质是场「冠名权争夺赛」,我们的对手像极了跳梁的小丑。

美国人最早用「Chinese New Year」,后来觉得不够「政治正确」改口「Lunar New Year」,就像星巴克圣诞杯不敢画十字架。





韩国人更绝,硬把「Korean Lunar New Year」塞进大英博物馆宣传页,结果被全球华人用表情包轰炸到删帖,堪称21世纪最贵「改标题」事件。





但最黑色幽默的是联合国操作,2023年,他们通过决议把春节列为假日时用了「Lunar New Year」。

结果,中国人自己先吵起来了。有学者痛心疾首「这是文化主权流失」,也有网友神评论「就当提前给月球殖民地注册商标了」。

三、从袁世凯到霸王茶姬,翻译史里的权力游戏

其实「春节」这个词本身就是个近代发明。1914年袁世凯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前,古人过的是立春节气。这相当于把元旦从1月1日改到双十一,直接重构了全体国民的生物钟。

再看当代的「霸王茶姬事件」。这家奶茶品牌在外网用「Lunar New Year」被骂上热搜,道歉声明堪称当代公关文学范本:「我们没管好海外团队」——翻译过来就是「临时工已开除」。



这些闹剧揭示了一个真相,翻译从来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权力博弈。

就像「功夫」不再叫「Chinese boxing」、「豆腐」变身「tofu」,当我们的春节需要和K-pop、越南粽子、美国迪士尼争夺命名权时,本质上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文明话语战。

四、真正的「文化自信」,从纠结译名到重构规则

与其争论该叫Spring Festival还是Chinese New Year,不如看看这些魔幻现实:

纽约帝国大厦为中国新年亮起红色灯光;



伦敦唐人街舞狮队里混进了印度裔小哥;



元宇宙里的虚拟庙会能同时烧电子香和NFT祭品。



在这些场景里,「春节」早就不需要英文译名当拐杖——它自己长出了赛博朋克的机械龙须,进化成了全球文化混合体。

就像中国年轻人既收红包也过情人节,老外既吃饺子也发TikTok挑战,真正的文化输出从来不是「冠名权」,而是「解释权」。



所以下次看到「Lunar New Year」别急着上火,不妨用老祖宗的智慧四两拨千斤,给外国朋友科普农历的「阴阳合历」原理,顺便安利二十四节气申遗纪录片。

毕竟,能把自己历法做成全球公共产品的文明,根本不怕别人抄作业——因为答案里全是「略」。

(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