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读过托宾的《布鲁克林》,翻开他的新书《长岛》,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故事的开篇,在美国布鲁克林的某个社区,爱丽丝的意大利婆婆告诉她,那个爱尔兰人又来了。找上门的陌生人是爱尔兰同乡,他告诉爱丽丝,她的丈夫托尼与他的妻子有外遇,妻子已怀孕,而他不会容忍这孩子留在自己家,等婴儿降生,他会立即将其送到爱丽丝家门口。
《长岛》出版于2024年,中文版速度很快,今年初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09年的《布鲁克林》,主角是年轻的爱丽丝。20世纪50年代,爱丽丝在老家(爱尔兰的恩尼斯科西,也是托宾的故乡)找不到工作,姐姐托了相熟的神父,让她前往美国,在一家商场当营业员。当爱丽丝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姐姐突然去世,她回老家奔丧和看望母亲。小镇的事物宛如恒久不变,每个人都知根知底。爱丽丝将与托尼恋爱和订婚的事瞒着母亲,她感到“在美国度过的每一天都好似一场梦”。尽管她是个距离我们近七十年的爱尔兰姑娘,读者会感到她的处境莫名熟悉:我们当中大多数人都远离故乡,在另一个城市生活和工作,每当回到老家,便有种似是而非的割裂感。
到了《长岛》,爱丽丝已在美国度过安稳的二十多年,她为一家修车厂做账,女儿即将上大学,儿子在念高中。托尼是水管工,收入不算高,有时托尼的弟弟弗兰克偷偷补贴他们家。意大利人无论到哪里都维持着大家族的亲密,爱丽丝喜欢独处,却不得不与公婆妯娌们打交道。除了儿女,她是整个家族中最晚知道外遇事件的人。婆婆打算领养那个孩子,爱丽丝表示无法接受。此时,多年孀居的母亲即将过八十岁生日,于是爱丽丝以庆祝生日之名回了爱尔兰。上次回去是二十五年前,当时,她和酒吧老板吉姆走得很近,差点就此留下,却因为一些偶然因素仓皇回了美国,甚至没留下一句解释。
《长岛》徐徐拉开三人视角的叙述:爱丽丝、吉姆、南希。南希曾是爱丽丝的好友,上次爱丽丝回来时,南希正在和开杂货店的乔治约会,即将结婚。乔治在他们的孩子尚未成人时去世,南希独自支撑,将店铺改为薯条店。营业到深夜的薯条店影响附近居民休息,制造油烟,吸引酒鬼聚众,南希不仅要面对讨厌薯条店的人,还要撵走打烊后拍门的醉汉。她被生活磨砺得强悍,唯一的安慰是最近与她偷偷约会的吉姆,两人约好,等南希的女儿举行婚礼,过段时间就宣布结婚。
爱丽丝的出现让事情发生了变化。占据外围视角的读者能清晰地看到,这三个成年人都想脱离既定的生活轨迹:爱丽丝想要逃离那个孩子即将进入自己家庭的现实;吉姆想要结束一成不变的酒吧老板的生活;南希想要关掉薯条店,到远离他人视线的乡下定居。每个细微的念头和举动不断给他们的生活投下新的涟漪,错综复杂间,唯有爱丽丝的母亲看清了一切。不少有趣的细节都与老太太有关,她先是拒绝爱丽丝为她置办的厨房电器,又在爱丽丝的孩子们到来前匆忙装上,她装作从来不关心爱丽丝多年来的信件和照片,其实看得那么仔细,甚至从照片中读出了信里没有写的无声的话语。故事的推进总是与女人们的决心有关,爱丽丝、她的婆婆、母亲,以及南希。相比之下,托尼乃至吉姆,他们做了一些事,打破一些事,事情却轮不到他们收场。作者仿佛在暗示,男人们总是靠不住。
对于熟悉托宾作品的读者来说,《长岛》是戏剧性格颇强的一部长篇。成年人的纠葛无关时代与国家,读来如同发生在身边。正如托宾在采访中所说,这是一本新的书,你没读过《布鲁克林》也可以放心阅读。不过我还是建议从《布鲁克林》到《长岛》的阅读顺序,此外还可以加一个彩蛋:《关键所在》,收录在短篇集《母与子》,那是南希如何开始经营薯条店的故事。通过那则短篇,你将又一次目睹女人的决心是如何改变她周遭的方方面面。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蔡瑾
来源:作者: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