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春节的央视一套黄金档,
电视剧《六姊妹》
以淮南方言拉开序幕,
关于淮南的集体记忆被瞬间激活。
淮南籍作家伊北以家族叙事为笔,
以城市变迁为墨,
将半个世纪的烟火人间浓缩于一方荧屏。
何以淮南?
答案或藏匿在九龙岗斑驳的砖墙上、淮河码头渐次消逝的汽笛声中,六姊妹命运交织的每一个时代转角。
淮南的文化基因,
深嵌于其独特的地理褶皱与历史断层间:
北倚淮河,南拥楚风汉韵。
两千年前,楚都寿春的巍峨宫殿与汉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早已为这片土地埋下“兼容并蓄”的哲学密码。
而近代的工业化进程,
则在其肌理中刻下另一重烙印
——淮河与煤矿,
一明一暗两条命脉,
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
农耕文明的温厚与工业文明的粗粝。
剧中何家从扬州江都迁居淮南的轨迹,
恰是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化浪潮的缩影。
彼时,全国20万移民涌入淮南,
南北文化在此碰撞交融。
何常胜操持的“扬州修脚刀”与矿井深处的机械轰鸣,构成微妙隐喻。
正如《淮南子》言“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座城市将移民的离散与工业的阵痛,转化成了生存的智慧。
淮南自带戏剧张力。
作为资源型城市,
它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百里矿区灯火不眠的辉煌,
也承受着转型期煤城转身的阵痛。
个体命运被裹挟入国家叙事,
市井烟火与时代洪流共生共存,
剧中六姊妹的人生轨迹,
与这座城市的兴衰同频共振。
大姐家丽扎根老国企的坚守,
小妹家喜南下经商的突围,
是淮南从煤电独大到多元发展的现实映照。
那些被镜头定格的民国建筑群、老厂区筒子楼,
是带有怀旧符号的城市历史备忘录。
何家老宅在旧城改造中轰然倒塌,
淮河码头被现代物流港取代,
伊北捕捉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消逝,
更是传统伦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嬗变。
剧中母亲刘美心那句“姊妹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既是对淮南人所秉承宗族观念的致敬,也是对现代性冲击下亲情纽带的深切叩问。
这种撕裂与弥合,正如淮南这座城市在工业化与后工业时代的身份挣扎。
《六姊妹》的影视化,
堪称一场文化考古行动,
剧组在淮南的勘景如同地质勘探。
淮上码头废弃的吊机被重新粉饰,
九龙岗民国建筑群的衰草被光照耀,
田家庵老街区晾晒的棉被是年代叙事的注脚。
这种实地拍摄,让城市本身成为叙事主体——五万件老物件的考究陈设,上万套做旧戏服的真实质感,为淮南编织出厚重的历史织体。
当剧中人物穿梭于淮南实景时,
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戏剧空间,
更是被艺术激活的城市记忆。
伊北的创作并非单纯的乡愁贩卖,
他以知识分子的自觉,
将滚烫的牛肉汤、焦香的油酥烧饼、
巷道邻里间的家长里短,
转化为隐秘的文化认同。
这种去符号化的地域表达,让《六姊妹》超越了家庭伦理剧的范畴,成为一部真实而丰富的淮南影像志。
《六姊妹》的破圈,
标志着淮南从被讲述者到自我言说者的文化觉醒。
它提供了一种工业城市转型的另类方案:
不是拆除重建,
而是从历史褶皱中打捞文化基因。
正如剧中家艺创办的“姊妹食堂”将传统面食创新为网红产品,淮南正试图将楚汉文脉、工业遗产与生态资源熔铸成新的文化IP。
这种觉醒具有普适价值。
在中国城镇化率突破三分之二的当下,
无数“淮南”正面临身份焦虑,
是彻底告别工业遗产轻装前行,
还是从历史积淀中寻找新动能?
伊北借《六姊妹》作出回答:真正的未来,从不是对过去的背叛,而是对其最深刻的理解。
当镜头扫过淮河落日下的六姊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史诗,更是一座城市的重生寓言。
越过屏幕,可以预见,濡养淮南的楚风汉韵《淮南子》哲思引渡的时代叙事与托举淮南的工业文明,必将淬炼成璀璨夺目的文化钻石。
2025年2月13日于寿州
作者简介:
黄丹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学院第六、第七届签约作家,安徽省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551”培养人选,鲁迅文学院第46届高研班学员。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数百万字,作品多次被权威文学选刊转载或收入年度选本。出版小说集《孤城》《别说你爱我》、散文集《应知不染心》《一脉花香》等。有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曾获全国散文原创大赛一等奖、《美文》最受读者喜爱的中篇散文奖和《小说选刊》最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家奖等多种文学奖项,现任寿县文学艺术院院长、寿县作协主席。
信息来源:作者 黄丹丹 配图 倪军 张越 陈海涛 焦孝成 段永跃 张仕军 罗丹 王明松 赵天奇 徐泰松 鲁晓聃 部分视频来源于电视剧六姊妹视频号
淮南发布(ID:huainanfabu)整理发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淮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