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海涅是十九世纪德国伟大的民主主义诗人,杰出的散文家和政论家,也是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在德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马克思相识并亲密交往,使自己的创作达到一生中最光辉的阶段。
(一)开创独特的写作风格
亨利希.海涅(1797-1856年),出生在德国西部莱茵河流域的杜塞尔多夫城,父亲是个处于小市民阶层的犹太商人。他的童年是在拿破仑军队占领下的家乡度过的。在商言商嘛,商人父亲希望他成年后继承自己衣钵,因此在他十九岁中学还没毕业时,就把他送到汉堡他叔父那里。
在银行家叔父的资助下,开办了一个商店。海涅对经商感到厌恶,不安心做买卖,过了不久商店就垮掉了。
经过他与家族长时间的抗争,终于摆脱了商业,22岁那年到波恩大学修法律,后转到哥亭根大学,再转到柏林大学,27岁时又回到哥亭根大学,在此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海涅天生的爱好其实是诗歌。他很早就开始写诗了,20岁首次发表作品。他创作初期,受德国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但他并不接受其神密特征和那些观点,只是接受其接近民歌的风格和形式。
后来他深刻地看到了浪漫派脱离现实的弱点,在1820年撰写的《论浪漫派》一书中,他推出了自己独特的积极浪漫派诗风。之后在陆续出版的《诗集》《悲剧附一个抒情插曲》《归乡集》《北海集》等诗集作品中,充满了人类要求自由的热情和反抗情绪,尽管偶而出现一些古典浪漫派的痕迹,然而充溢于诗歌中的对生活的热爱,却是与消极浪漫派的哀音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1824年至1828年的这几年间,海涅曾漫游了祖国,以及英国和意大利。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出了《哈尔茨山游记》《《列.格朗特文集》《英国残简》《意大利》四部散文游记。他以刚健锋利的笔调,聪慧敏捷的才气,泼辣尖刻的讽刺,对资产阶级市侩习气等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批判。与此同时,他将旅途中的速写、讽刺的漫画,对哲学历史的观察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
1831他迁至巴黎,在侨居法国的头十年里,海涅主要以政论家的姿态出现。1833年完成了《浪漫派》一书的写作,1834年写出《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尖锐批评了德国蜕变的浪漫派诗人,剖析、批判了德国哲学中康德和菲希特的唯心主义,同时也指出了德国哲学中积极的一面。1835年他将这两个论著合编进法文版的《论德国》一书,目的是要法国熟悉德国的文化。
(二)认识马克思并亲密交往
1843年12月,海涅在巴黎认识了马克思,从此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他们成为朋友后经常来往,有时他们通宵一起谈话或修改文稿。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特邀海涅和他们接近的报刊工作者一起工作,为《新莱茵报》写稿。海涅总是很乐意的有求必应。
论年纪,马克思要比他年轻得多,但海涅把与马克思的结识看作自己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在马克思的影响下,海涅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844年海涅写了《西伯利亚纺织工人之歌》,同时写成了自己最著名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这首长诗具有高度的鼓动性和政论性,而又十分抒情,因此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马克思和海涅相处的时间不长。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从巴黎驱逐出境。马克思匆匆动身赴比利时的时候,给给海涅写了告别信。信中说,我与这里告别的朋友中,和海涅的告别最为难过,我恨不得把你也装进我的行李里带走。
海涅一生穷困,和马克思分别后,曾以流亡者的身分接受法国政府赠予的年金,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件憾事。1848年后,海涅得了严重的脊髓病,瘫痪在床上八年,加之法德两国运动的相继失败,还有恼人的家庭悲剧,他身心都面临难以忍受的痛苦,使他对一些问题产生了错误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在与其通信中进行过批评,从不公开抨击。马克思的女儿曾说,父亲爱海涅其人,也爱他的作品,对他的弱点颇为宽仁体贴。诗人是卓绝特殊的人才,不应当用对普通人的尺度来对待他们。
(三)海涅代表作部分赏析
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海涅的代表作,是本人讽刺诗的杰作,也是德国讽刺诗的典范。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在此仅对最后一部分赏析——
来到了旅行的最终目的地汉堡,守护女神汉莫尼亚与诗人相遇。诗人诉说了自己长年流亡巴黎,怀念祖国的心情。汉莫尼亚请诗人喝甘蔗酒浆,劝诗人留在德国,不要去巴黎。她说现在的德国,人民享受着思想自由,只有写书和印书的人才受到限制,没有专制行为……她认为这些都是美好的现象,是德国的进步。
她打开德国“命运之书”,让诗人从她的魔镜里看德国的“将来”。于是,诗人拿开她椅子的坐垫, 下面有一个圆洞, 突然一股恶臭气扑面冲出,好像烂白菜和臭牛皮煮在一起的气味。诗人连连叫苦。他感到似乎是有人在往36个粪坑(德国的36个封建诸侯国)里扫粪便。诗人被腐臭气熏得昏迷不醒。
诗人醒来后, 她要马上同他举行婚礼。市侩社会里的头面人物,都热热闹闹地来参加女神狂想的婚礼,这时书报检查官霍夫曼用剪刀向诗人肉里扎去,搅散了这场婚礼。
最后,诗人说:伪善的老一代在消逝,而新的一代正在成长。诗人提出警告,死去的诗人,要尊敬;可活着的,也要爱惜。如果胆敢得罪诗人,不但要被诗人诅咒,而且还要被关进“但丁的地狱”。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