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中,粟裕将军被授予了大将军衔,位次更是列第一位。
相较于十大元帅的更看重政治资历,大将的授予则更倾向于战功。而论起战功,粟裕将军可以说即便与一些元帅相比也不遑多让。
但是即便自己功高德绍,大授衔后粟裕的仕途却并不顺遂。这一点上同为大将,也是他的至交好友,陈赓就曾说的非常有道理了——“粟裕可是把两种最不受欢迎的性格都占了。”
粟裕的老家是湖南省怀化市,和当时的大部分人相比,他无疑是幸运的,粟家乃是富裕的地主之家。
因此他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8岁时便考上了省立二师。期间他接受了马克思思想,面对被迫害的危局,他也被安排到了叶挺部的师教导大队,藉由此踏上了军旅生涯。
1927年,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当时仅担任指挥部的警卫队班长。但自此之后,他开始在战场上逐渐崭露头角,到长征的时候,他已经担任了红十军团的参谋长,成为了重要的前线指挥员。
虽然他没有读过军校,但他善于自学,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成为了新四军的主要指挥员,和陈毅密切合作,多次取得大胜,打开了山东和华中战场的局面。
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才开始真正表现出他的非凡军事指挥才能。先是在苏中七战七捷,让华东野战军站稳了脚跟,具备直接威胁南京的条件;然后发起了鲁南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等多次大战,尤其是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蒋军的王牌部队74师,一战奠定山东大局。到了淮海战役时期,他已经成为了华东野战军实际上的指挥,毛主席对他也是信任有加,充分肯定他在淮海战役中乃是首功。然而建国后面对媒体的采访,粟裕却不愿意提及淮海战役的经历,相反他却有种释怀的心境。
1951年,组织上安排他担任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坦白讲,这个职务位高权重,也是领导重视的体现。
可是相较于军事上的举重若轻,政治上粟裕却尽显幼稚。彼时他的顶头上司是老战友聂荣臻元帅,当时毛主席要求总参每半个月汇报一次工作,但两人在工作上发生了一些误会和分歧,粟裕主动写检查承担责任,不料却惹了麻烦。
毛主席看了检查,表扬了粟裕,批评了聂荣臻,导致粟裕和聂荣臻的关系长期对立。
这一过程中,粟裕多次越过聂帅上报毛主席;至于检查也并无与聂帅商议,而是自己写了上报毛主席。如此一来就将聂荣臻架起来了,以至于也有了他们关系上的对立。
1955年关于解放金门的相关问题中,他与皮定均的后勤部署上,参会记录人员没记清楚粟裕的战略部署,导致福建军区把片面的信息汇报到了北京,事后粟裕试图澄清,结果反而引起了毛主席的不满。
另外,当时国防部与总参谋因为权责不清而产生了分歧。粟裕在访问苏联期间,缺乏外交经验的他在未经周总理同意的情况下询问了苏军这方面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我军内部矛盾的外显。之后又有在驻朝志愿军撤军事上的越矩签署撤军命令,这也令我国很是被动。
我们要说的是,粟裕将军肯定是没有私心的,但是这种处事方式显然不适合波谲云诡的政坛。
也正是因为这些,作为好友的陈赓对粟裕说:“自古以来处境最危险最不受欢迎的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战功卓著功劳太大的,还有一种是对上级缺乏足够的尊重和示好,处理不好上下级关系的,你这两点都占了。”
显然陈赓把话说到了点子上,但粟裕的性格一直比较直来直去,不太善于和人建立友谊,不善于处理场面上的事情。而一个人的性格养成之后,要改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上面的诸多事件,也导致了1958年粟裕的被批斗,而直到1994年,他的名誉才恢复。这期间韦国清、聂帅等人都有反对,而此时已经距离粟裕去世10年之久。
不得不说的性格某种意义上真的是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