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30日,时任华东局书记的饶漱石,突然接到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发来的一份措辞严厉的电报。



电报的大概内容是:从中央收到子虞电至今有九个月了,未寒电至今也有两个半月了,但是你们华野前委书记,对于“执行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在军队中开展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反对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经验主义与游击主义的恶劣作风”。

长期没有表示态度,也没有说明其中理由,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失去了主动性,落后在所有兵团之后,实在是太不合群了。

其中提到的华野前委书记,正是华野代司令兼代政委的粟裕。毛主席在电报中说明,你饶漱石是华东军区和华野全军的政委,现在责令你去传达中央的意思,处理这个问题,处理的结果要电告中央,我们都盼望着呢。

这份电报也真是蹊跷,批评的是粟裕,却发给了饶漱石;饶漱石名义上的职务很高,但是对华野的实际事务插手极少,可以说根本不管。这个时候的饶漱石,是深受中央和毛主席信任的,某种程度讲还高过陈毅。



这突如其来、狂风暴雨般的批评指责,显然是与事实完全不符的。但毛主席为什么要批评,又为什么要特地发给饶漱石呢?

其实这份中央军委的电报,主要讲的是没做好“请示报告”。请示报告制度是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创立,其意义非凡,防备远离中央的方面大员“尾大不掉”,影响团结和稳定。

1948年1月,解放战争的相持阶段,鹿死谁手还未可知,但我们各地的部队已是兵强马壮,防患于未然是很有必要的。1月7日,毛主席给中央局和野战军的头头脑脑们,专门下发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电报(即子虞电)。说要帮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错误。

定好请示报告内容的相关规定后,毛主席特别要求所有人“必须自己动手,不让秘书代劳”。毛主席还对野战军和军区的首长们做单独要求:除作战方针必须随时报告和请示外,每月还要做一次战绩报告、损耗报告和实力报告,每两月做一次政策性综合报告和请示报告;写报告的时间恰好在作战紧张时,可以提前或推迟写好。



关于政治工作部分的报告,须由军政治部主任起草,经司令、政委审查修改,并共同署名,上报至军委主席。

都知道四野的军事首长是毛主席的多年爱将,可能正因为如此,《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下发6个多月后,本该有的3次报告,中央一份都没收到。此风断不可长,否则“报告制度”就形同虚设,半点作用没有了。

1948年8月15日,毛主席以中央名义,给四野军事首长发去一份超两千字的长文电报,严厉批评他不按规定向中央和中央主席做综合报告的行为;文中,毛主席毫不留情地列举出其数个月来的拖沓表现,并直言他的那些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四野首长的反应和后续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这不久,粟裕就从饶漱石处收到毛主席的批评。粟裕感到非常吃惊,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自己可是本分得很:7月9日上报毛主席《北撤部队情况》,算是抵了7月份的综合报告;9月的报告按规矩推迟到10月上报,用《关于加强纪律性克服无纪律无组织无政府状态的决议》抵了。



但毛主席对这样、那样的抵消看起来不是很满意。除此之外,毛主席的电文批评,一方面是再次敲山震虎,警示其他中央局、大军区和野战军的首长,让他们尽可能照定好的规矩办事;另一方面是让粟裕意识到“请示报告制度”的重要性,让他不要马虎,甚至轻视。

批评电文发给饶漱石,让饶漱石转达给粟裕,其实还是对粟裕的一种爱护。毛主席“火气”这么大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除粟裕外,几乎所有大员都经历过延安整风。

听完饶漱石郑重其事的转达后,粟裕感到相当委屈,但还是在淮海战役前的积极准备和淮海战役时的繁重指挥间隙中,于11月9日亲笔完成毛主席所要求的请示报告。

收到报告后的毛主席,也没再纠缠。这时候有人看明白了:毛主席不是要看华野情况报告的具体内容,而是想要看到方面大员坚决执行请示报告的规矩。

11月战事如此紧张,粟裕也没忘“请示报告”一事,但战事实在太紧,他只得选择请示毛主席,能否推迟11月份综合报告的上报。毛主席欣然应允。到1949年1月份,因淮海战役还没结束,正处于僵持阶段,粟裕再次请求推迟上报。



毛主席再次应允。不过这一推迟就是一个月后,好在淮海战役大获全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