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北京市发布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五大平原新城发展实施方案,全力打造现代之城、未来之城、智慧之城、活力之城、开放之城、伙伴之城、梦想之城。

其中,五大平原新城各有特点,实施“一城一策”的建设方案。顺义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产城融合国际新城;大兴重点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繁荣开放国门新城;亦庄重点建设新质生产力典范区、高端产业综合新城;昌平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活力区、产教融合未来新城;房山重点建设科教融合文化名区、新质智造产业新城。

这些新城未来新在哪里?新京报记者梳理建设方案,采访相关专家,解读北京平原新城建设背后的意义和未来的变化。


中关村生命科学院鸟瞰图。昌平区发改委供图

城市新空间:正在形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如果以北京中心城区为参照,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几乎可以形成一个环绕中心城区的环状区域,也是北京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衔接之地。

“随着大都市的发展,特别是大都市进入由小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驱动的郊区化进程,呈现空间外围扩散特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欧阳慧表示,从都市圈建设的客观规律看,打造新时代平原新城是遵循都市圈空间演变规律、加快形成与核心区圈层同城分工的重大举措。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秀玲介绍,过去10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接近万亿规模,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已超过三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占全市四分之一,平原新城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第一站,未来科学城、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生物医药基地、高端制造业基地、国家信创园等重点产业功能区成为企业投资发展的热点地区。

“平原新城内联中心城区、外携津冀的重要节点作用不断显现,京津冀三地共同加大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强产业重点布局、毗邻地区发展协作,平原新城与环京地区已逐渐形成多个跨界城市组团。”杨秀玲说,在新十年起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新阶段,平原新城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能级,在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中,更加有力地承担好承接、引领、联结、支撑的主体功能,更好地将首都发展优势转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

从北京中心城区出发,到平原新城,再到京津冀,一个更大、更新的都市圈正在形成。“当前北京与津冀之间的发展缺少衔接产业转移的中间梯度。平原新城恰恰是内携外联的节点,在半径30-50公里左右的北京以及周边地区,通过加强跨界发展协同,在北京东、南部与津冀交界地区形成多个跨界城市组团。从这个角度看,平原新城通过要素聚集力、产业承接力和人口吸引力,进一步做优做强,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好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表示。

产业新格局:量身定制,分工发展

都市圈的新城,不只是城市的扩大、城市间的链接与和协作,也意味着,都市圈范围内现代产业布局的调整。同一个都市圈中,不同区域承载不同的功能,分布着不同的产业环节,它们分工协作,最终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都市圈的发展中,经济活动将在大都市各个圈层分工发展,大都市空间结构呈现圈层分布特征,一般在离都市中心30-50公里圈层容易形成与核心区的同城分工,大量集聚研发型高新技术制造、市场营销、孵化中试等高价值生产和服务环节。北京在离城市中心30-50公里处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建设平原新城,既顺应都市圈圈层功能分工规律,又有利于北京城市空间的有机组织,加快形成舒展布局、紧凑发展的网络结构。”欧阳慧表示。

过去的发展历程验证了都市圈圈层分工发展的特点。杨秀玲介绍,北京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积极推动“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平原新城是“五子”联动的重要承载区。

未来,这样的分工发展同样鲜明。杨秀玲介绍,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经过近年发展,平原新城也初步发挥了承上启下、内外联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圈层节点作用。在未来五大平原新城的建设中,北京量身定制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强财政、金融、产业、科技等政策创新试点和集成,强化人城产融合、职住商平衡,优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注重改革创新、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新城发展动力活力。

在具体分工方面,顺义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产城融合国际新城;大兴重点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繁荣开放国门新城;亦庄重点建设新质生产力典范区、高端产业综合新城;昌平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活力区、产教融合未来新城;房山重点建设科教融合文化名区、新质智造产业新城。

吴萨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实现了深刻转型,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核”,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扛起了协同发展的首都责任。

市民新生活: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建设方案中,民生领域是当前及未来建设的重点。尤其是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和市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即将开建多个重点项目。

在交通方面,顺义依托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及西延、15号线、R4线形成的轨道交通小循环,同时着力打造轨道微中心。大兴正在加快建设轨道微中心,围绕区域内轨道交通站点打造更多轨道微中心,加强周边商业、办公、住宅等建设指标归集并做好三者的比例分配。在昌平区,围绕未来科学城站、生命谷站拓展就业和居住空间等,正在补强轨道交通网络,推动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

在教育方面,顺义加快临河中学、宏城小学等项目实施,加强中外校际交流与师生互访,提升国际化教育质量,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机构,建立中外联合培养机制。大兴不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推动北京第四实验学校、清华附中大兴分校、中日合作示范区配套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在亦庄,北京小学、北京八中、北师大附中等学校的建设正在不断推进。昌平依托北师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优质资源聚集效应,计划引进一批高品质中小学校,并在未来科学城等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1-2所高水平国际学校,满足国际教育需求。

在医疗健康领域,顺义引入市属医疗资源,多家医疗机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顺义落地。同时,顺义推进后沙峪、杨镇等地区级综合文化中心及马坡城北综合体育场馆建设,同时加快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普惠型养老机构。亦庄正在不断推进儿童医院新院区落地、同仁医院三期建设,同时构建15分钟健身圈,提升北京亦庄马拉松等赛事水平,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博大俱乐部项目建设。在昌平,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等正在加快推进。

生态新气象:着重建设花园城市样板

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平原新城的建设中,绿色经济、花园城市是最多出现的关键词。

亦庄的建设方案中提到,将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推进一批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加强风能、地热等新能源利用,布局新能源汽车超充站,打造新能源汽车友好示范区。设立绿电碳汇联合服务工作站,拓展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渠道。同时,将挖掘南苑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南海子公园国际文旅融合示范区,推动凉水河、通明湖、嘉会湖和10条品牌绿道建设,建设花园中的亦庄。

昌平区将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区域生态服务能力,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结合。加快二绿、楔形绿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生态空间减量提质,提升生态空间规模和品质,精心打造花园城市,建设二道绿隔公园环,加快建成十三陵花园城市精华示范片区,推广实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提升工程。

大兴区将实施念坛公园、永定公园、清源公园开放连通工程,形成大兴文旅地标、微度假目的地。

在房山的建设规划中,生态理念无所不在,如在建设入驻高校重点项目中,将打造涵盖城市画廊、河边绿道的“花园式大学城”;在产业发展领域,以“绿色能源、新材料”等生态友好产业为主导产业。

事实上,花园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北京市生态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未来平原新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宜居宜业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底色。杨秀玲介绍,平原新城建设将着重建设花园城市样板,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打造乐业、安居、漫游、趣学、怡养相融的活力城市。此外,今年还将开始试点建设一批花园城市示范街区。

文化新活力:打造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记者了解到,在平原新城的建设中,挖掘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时尚资源等,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是方案共同的特点。杨秀玲介绍,各个平原新城将充分挖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塑造文商旅体融合新业态,营造消费新场景,建设“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打造一批消费新目的地。着力打造彰显年轻力和未来感的消费新地标,常态化举办时尚潮流体育赛事和精品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可漫步、可阅读、有趣可寻的城市场景。

顺义将加快首都机场商圈规划建设,推进祥云小镇品质提升,进一步壮大跨境电商规模,着力打造北京东北部“城市级”商圈。亦庄将加快建设南海子、站前区2个商业消费特色窗口,形成马驹桥、金桥、光机电3个地区魅力商圈,推进创意生活广场、北神树万象汇等一批活力消费综合体提质升级。在大兴,民间博物馆群等特色地标、南中轴延长线上的国门形象,将成为文化消费产业打造中的重点。

昌平将持续举办各类演艺赛事活动,推动龙域、龙德和龙泽商圈改造,打造数字文博、互动娱乐、沉浸街区,还将结合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打造一批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在昌平老城区实施永安古城更新项目,焕发永安古城新韵。

打造“文化名区”是房山区平原新城建设的主题,房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底志欣介绍,房山区今年将全面启动琉璃河遗址“申遗”工作。14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云居寺,今年将实现和石经山整体联动。800多年前的金代皇陵,今年也将面向游客开放。

发展新趋向:建设年轻人向往的地方

未来的平原新城将是怎样的?和传统的城市有何不同?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认为,近十年来,北京市完成了巨大的建设用地规模核减,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持续下降,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不断迁出,减量发展中减量部分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平原新城已逐步成为青年一代创业者的落脚点,未来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反磁力中心的作用。其增加的各类新质生产力基地、教育科研基地、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商务服务职能和面向科研创新群体的专业化职能,必将带来平原新城发展的质变,提升对高质量人群的吸引力,推动新城向高质量发展的大中城市迈进。

尹稚表示,这一次平原新城的方案有许多亮点,也是可期待的地方。“比如鼓励与津冀地区企业联动发展,持续提升互投关联,明确科技创新主导,鼓励和引导各新城差异化的特色基地建设,大幅度改善教育、医疗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加消费活力点位数量,把消费经济落到实处,使新城人口的就地定居率有较大提升,进一步提升公园绿地便利服务人口覆盖率,引导花园城市建设从景观工程、美丽工程向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转变,彻底改变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是锦上添花,甚至是形象工程的旧有认知。”

在尹稚看来,平原新城的建设与发展,改变的不只是北京的城市发展格局,未来更直接影响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这个方案的发布也在第三圈层上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与亦庄对接的廊坊—武清廊道、与大兴对接的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协作组团、与房山对接的涿州—高碑店廊道,都会成为短期内即可获益的协同发展新亮点。而与昌平对接的京张发展廊道和与顺义对接的京承发展廊道,也会在绿色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对接中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成为跨行政区划探索合作机制的先行区。”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