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娱价值官,作者丨陈桐,编辑丨美圻
2025年春节档最终以95.1亿总票房、1.87亿观影人次、单日票房数据创新高等多项历史性突破,画上了圆满句号。
与此同时,《哪吒之魔童闹海》(下文简称《哪吒2》)的虹吸效应仍在继续,据猫眼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2月13日14时30分,《哪吒2》票房接近97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60亿电影。业内给出的142.57亿元总票房的预测一旦实现,该片不仅将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也有望冲击全球电影票房榜前七,为中国电影和国漫崛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项项纪录注定将写入中国电影史,让疲软许久的电影市场迎来了久违的转机。头部影片断层式领先,既印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韧性和潜力,也暴露出多数中腰部内容创新乏力、观众号召力越来越弱等短板。在情怀与套路被不断消耗殆尽,赢者通吃的情况下,中国电影也进入了大破大立,寻求新出路的关键期。
信心效应, 比经济效应更重要
2025年春节档日均接近14亿的票房,可以说确实给全年电影市场开了个好头。95亿的总票房,也用事实证明观众并没有抛弃电影和电影院,这场事关中国电影市场生死存亡的保卫战不仅赢了,而且赢得相当漂亮!
总观影人数方面,最近十年春节档(2016年—2025年),今年1.87亿的观影人数毫无悬念夺冠,比起二、三名(2021年1.6亿人次、2018年1.45亿人次),提升幅度明显。
单片观影人数方面,从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单片近4000万人次到2017年《战狼2》1.59亿人次,再到此次《哪吒2》可能创造新的单片观影人次纪录,无论是整体大盘还是单片和单日大盘,观影人次都得到了史诗级的拔高。
今年春节档还有一个“怪象”,那就是在电影票理直气壮地公然涨价的同时,人们的观影热情并未被浇灭。猫眼数据显示,春节档平均票价在连续2年下跌后,2025年开始小幅回升至50.8元,增幅达到3.4%,在这一回升过程中,三四线城市的票价涨幅尤为显著,半数以上三四线城市大年初一的平均票价都突破了70元。
这些人情社会最为浓厚的地区,未来将会成为院线电影越来越重要的“票仓”,三四线城市观众的口味也将更加主导中国电影的走向。
相较票房而言,观影人次在票价上涨后逆势增长无疑给行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意味着春节档吸引了一大批平时不怎么看电影的路人群体入场,给整个电影市场带来了一波新鲜血液,不仅给当下,也为未来市场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和空间,是一次含金量极高的扩容。比起票房带来的经济效应,信心效应有时更为珍贵。
具体到作品,95亿元的总票房有50亿元是《哪吒2》贡献的,占比超过一半,更创下连续五日逆跌的纪录,一部片子拿到档期超一半的票房,在之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前所未见,2025年春节档改名“哪吒档”也不为过。
第二名的《唐探1900》目前总票房突破30亿元,虽然不到《哪吒2》的一半票房,但放在近几年的市场也算不错的成绩。作为《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前传,这部续作在保留系列喜剧和悬疑基因的同时,深度挖掘了历史背景,将娱乐性与思想性巧妙结合,为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名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下文简称《封神2》)目前总票房接近12亿元,邓婵玉的成功塑造成为《封神2》文戏的最大亮点。电影以相对浓重的笔墨描绘邓婵玉的价值观转变,这个女将的力和美、爱和痛、独立和觉醒,给了观众强有力的精神感召。比起王者的崛起,我们往往更容易共情逆天改命的“配角”、更容易沉溺于孤勇者的光芒。
除了票房和角色亮点,《哪吒2》《封神2》在规模化整体制片流程、专业化团队协作以及国际化合作等方面的探索与进步,对中国电影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两部电影的成功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成功,“中式超级英雄”可以和漫威超级英雄媲美,其实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赶英超美”发展速度的生动体现。
观众从来不是韭菜, 只是足够挑剔的鉴赏家
在2025年春节档到来之前,中国电影市场已经陷入泥沼许久,焦虑与怀疑煎熬着每一位业内人。
2024年,中国内地全年电影票房只有425亿,较2023年减少超过120亿,各个热门档期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相继扑街,全年也出现了多部被大面积抵制的影片,“救救中国电影”相关话题成了微博热搜常客。
年底,电影行业甚至喊出了“守住春节档,是一场中国电影的存亡之战”的口号,引得网友纷纷调侃“中国电影只能靠卖惨上热搜了”。
现在从结果看,电影不仅守住了春节档,更证明了国内的观影需求依然是非常旺盛的。《哪吒2》票房断层式领先,恰恰说明所谓的“影视行业寒冬”,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电影创作者拿不出质量过硬的佳片,总想把观众当韭菜割,许多想走进影院消费的人却找不到一部想看的影片。
当然,《哪吒2》并非绝对完美,许多特效细节依然有提升空间,故事上为了兼顾商业属性,前半段融入了一些刻意的段子,作为一部顶尖作品,内容上稍微落了俗套,但这部现象级电影对于行业的意义足以载入影史。
《哪吒2》用活生生的案例不仅狠狠抽了一边沉迷于“大IP+流量明星+热搜营销”的万能公式,一边呼吁“救救电影”的大导演们一记响亮耳光,也打醒了迷信“档期玄学”的行业赌徒,以一己之力证明真正的好片能凭空创造观影需求。
当同行还在用大投资砸出五毛特效塑造的“蓝毛红发的蓝精灵”;当某电影版特效镜头外包给三家不同公司,导致主角在沙漠与绿幕间反复横跳;当某电影请来顶流主演,结果豆瓣开分5.3,观众怒评“演技不如商场导购”时,《哪吒2》团队却早已沉下心神,五年磨一剑只为保正品质,仅哪吒的混天绫飘动效果就测试了178种物理参数。
观众用脚投票的选择,彻底撕开了影视行业的皇帝新装。那些在戛纳红毯大谈“艺术追求”的导演们,可曾想过自己的作品在购票平台上连6分都保不住?一个个电影人整天摇旗呐喊,恨不得强拉观众进电影院,你们倒是拍点不割韭菜、不夹带私货的正常片子啊!
《哪吒2》用非常亮眼的票房表现证明了,中国仍然拥有全世界前二的电影市场,从来都不是观众不支持国产电影,而是观众越来越难忽悠了。光靠流量明星、制造话题、营销卖腐,已经很难拉动高票房了,故事讲不好、立意经不起推敲,最多也就能忽悠一两天的票房。
接下来,如何兑现这个市场的价值是每位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拿出真正优秀的作品,不要妄想靠其他捷径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不能只量产工业垃圾, 中国电影需要大破大立
春节档虽然总能制造各种票房神话,能上牌桌的玩家都有机会一夜暴富,但是同时愈来愈明显的马太效应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三成赢家七成输家已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有助于加速淘汰工业流水线上的残次品。
事实上,赢者通吃的格局某种程度上也是观众对某些烂片导演的报复,前几年割韭菜的垃圾片太多了,一些导演不研究剧本,用流量明星和粗制滥造的特技来吸引观众,观众不愿意“吃屎”就说中国电影没救了,恰恰没意识到自己才是那坨“屎”。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几年大爆的影片大多是圈外新人执导的,饺子、郭帆、冯骥都不是科班出身,这些轻装上阵的新人,有才华有傲气也有近乎偏执的艺术追求,他们作品中的那种精气神,跟之前那些工业垃圾完全不一样。
哪吒和敖丙组成的“魔妖组合”,代表着不受传统约束的年轻力量。两人那句“天地不容便扭转乾坤”,跟现在年轻人敢于对抗规则、勇敢追求自我价值的心态完美契合。饺子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替年轻一代说出了心里话,让他们在电影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多了几分勇往直前的勇气。这“不装”的真诚、真正的共振,已经步入晚年的大导演们拍不出来。
不能否认,那些科班出身的大导演们曾经撑起过中国电影的天空,改变了电影的宣发模式与盈利模式,携手开启的商业化大片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但与此同时,几十年来他们也逐渐垄断了行业资源,切断了有才华有追求新人的上升通道,占领话语权的门阀们的电影越拍越差。艺术陷入路径依赖和简单重复的同时,还一顿胡来,对赌协议、重用流量、凌晨阴兵包场等操作,让电影完全变成了资本洗钱的工具。
未来,中国电影要想健康良性发展必须大破大立,那些只想着捞钱、不想做好内容、量产工业垃圾的导演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不是中国电影不行了,而是他们不行了。否则,花几十块钱在黑暗中坐2个小时不动,看着足以侮辱智商的情节和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没观众愿意去电影院。
换个角度看,那些无良资本的“寒冬”,对观众和行业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只有把滥竽充数、毫无诚意的创作者和资本清理出去,中国电影才有可能真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