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次挥下“关税大棒”,试图通过加征10%关税以及取消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豁免”条款,强化对中国进口产品的限制。然而,行动刚刚落地不到两天,特朗普就后悔了。



【美国国际机场包裹堆积成山】

特朗普的最新关税政策本意在于通过压缩中国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进一步遏制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增加美国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但他显然低估了政策实施后的连锁反应。

首先是美国本土物流系统的瘫痪。取消“小额豁免”后,所有来自中国的小包裹都需缴纳关税。对此,美国邮政署(USPS)一度暂停接收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包裹,而在线零售商和消费者面临的直接后果是订单延误与成本增加。

路透社报道称,美国各大国际机场出现了大量滞留的包裹,导致快递服务人员和消费者怨声载道。这一“打击中国”的举措反而让美国国内陷入一片混乱。

其次,中方的反击极其迅速且精准。2月4日,中国政府连发四项反制措施:

其一,对美国农产品加征10%至15%的关税,直接打击特朗普的票仓——中西部农业州。这些地区在2024年总统大选中为特朗普贡献了62%的选举人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二,将波音、通用动力等军工复合体关联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进一步削弱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合作空间。



【中方对美企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

其三,对美企“巨头”谷歌启动反垄断调查,通过数字经济领域的手段回击美国的科技霸权。

其四,管制钨、碲等关键原料出口。这些材料是半导体和航空航天产业的核心原料,而中国在全球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钨供应量达到全球80%。

中方这一套简单的“四连招”不仅切中美国经济命脉,还在多个层面展示出中国强大的反制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特朗普政府暂时恢复了“小额豁免”条款,但这一举措背后传递出的强硬信号不容忽视。

在几天之后,特朗普政府就传出消息称,准备把中国的Temu和Shein两家企业列入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所谓“强迫劳动”名单。一旦成真,这些平台的商品将面临更为严格的进口限制,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无疑将面临严峻挑战。

不过,尽管挑战严峻,中国并非没有应对之策:



【特朗普考虑将两家中企列入“强迫劳动”名单】

首先,中方不会坐视美方继续挥舞“关税大棒”。此次中方的精准反制就是给美国的一个“警告”,如果美方继续对中国挥动“关税大棒”,中方手里的“反制王牌”还有很多。从农产品到高科技,再到战略资源出口管制,这些关键领域的措施足以令美国“伤筋动骨”。

其次,中国跨境电商早已在美国布局本土仓储和配送网络,部分绕开直接征税环节。即便免税政策取消,其成本优势仍可通过优化物流和供应链维持。

而且中国商品凭借高性价比,即使价格因加税有所上涨,也难以被替代。更重要的是,美国消费者长期养成的购买习惯和对平台的高粘性,决定了需求不会因政策调整轻易削减。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试图重塑中美经济关系,但短短48小时的政策实施便告暂停,说明单边施压在面对中国时已难以奏效。中国的反制措施不仅展现出强大的精准性和反应速度,也为自身争取了更多的主动权。

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注定不会轻易结束,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并非“软柿子”,而是拥有足够智慧与韧性应对外部挑战的强大国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