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来找我”。2003年,神童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正当他被母亲逼着说“死了得了”的时候,一个叫张锦平的女人,给他留下了这样一张字条。
魏永康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1996年,13岁的魏永康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四年后,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
但这样的光鲜亮丽并没能持续下去,2003年,因欠缺生活自理能力,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当人们追溯“神童”养成记,不难理解会变成这样。
魏永康妈妈挂在嘴边的话,“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因此,家里大小事儿不用他动手。
刷牙给把牙膏挤好,吃饭时间怕耽误看书,上高中了还给他喂饭。寒暑假,也是被关在屋里看书。玩,在他的记忆里压根不存在。
一路陪读的妈妈,以为如此聪明的儿子, 到北京上学,很快就能学会照顾自个儿。偏偏事与愿违。没有母亲照料,魏永康“失控”了。
吃饭,穿衣,搞卫生,一窍不通。没有妈妈到点儿的提醒,竟然能把参加考试,写毕业论文的大事给抛在脑后。
对于儿子被劝退,一生要强的母亲难以接受。
整个人傻掉,她疯一般跑去北京,指着中科院大楼一顿责怪儿子“这么好的环境,你不争气,死了得了”。
回到老家,魏母说:“我大门不敢出,生怕别人问起自己儿子,觉得无数双眼睛都在嘲笑她”。此后,魏永康经历了人生最至暗一段时期。
亲妈还在“疗伤”,干妈得知魏永康“出事”后,急忙给魏母打电话询问。
她是张锦平。1987年,只有4岁的魏永康走入学堂,当时张老师在这所学校任教。
由于年龄小,加上“特神”,任意一道多位数乘除法,很快能得出结果,这给张老师留下深刻影响。
自此,师生结下深厚情谊,和魏家一直保持着联系。
打完电话还是放心不下,已经在长沙工作的张锦平,专程回到华容县,并和魏母商量,想让小魏随她去长沙住段时间。
用心良苦的干妈,为了锻炼魏永康的独立能力,并没让他和自己一同走,而是留给他一个地址:“自己来找我”。
刚到干妈家,不管别人问啥,他都回,不知道。大家围坐一起吃饭,他只顾自个儿,吃完不说话就走开。
张锦平都看在眼里,有一天,干妈郑重其事教他“别人问事,你要先想,再回答,遇到真不知道的,也要委婉告诉人家,不要一股脑啥都说不知道”。
并像哄小孩一样,拿打手心作为随便说不知道的惩罚。还告诉他,大家一起吃饭,要打招呼,学着为客人夹菜盛饭。
在张锦平的耐心指引下,魏永康说不知道的次数,明显变少。饭桌上,先是会称呼叫人,慢慢学着起身帮人盛饭夹菜。
干妈做饭,他打下手,最后还学会几道家常菜。
每次只要有一丁点进步,干妈都会毫不吝啬,对他一顿猛夸,得到表扬的魏永康,像个孩子,露出难得的笑脸。
更糟糕的是妈妈给儿子“洗脑”。从他小时候起,妈妈给他灌输“女孩子是妖精,美女蛇,不能招惹,一旦粘上,学业事业全完蛋”。
受这样观念影响,魏永康一直对女孩不感兴趣。张锦平为了让他改变认知,试着慢慢接触女孩,一直找合适的机会做引导。
正好有次魏永康想回湘潭大学看教授,张锦平安排了一个单纯的女孩结伴同去,并一再叮嘱照顾好女孩子。
干妈带着他,从“神童”逐渐转变成正常人。
2008年,他和心爱的姑娘喜结连理,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魏永康又考取北工大研究生,虽然没有从前耀眼光环,日子过得平淡却幸福。
很显然,孩子在母亲打造的真空环境下,变成生活低能儿。
养育孩子,不是非得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是做好孩子的陪跑者,在他们成长第一阶段,给予恰当引导,这才是养育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