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曲鹏

本榜单每月从上个月最新出版的文学艺术、历史传记、思想社科类图书中,参考图书网店的数据及专业书评媒体的评价,以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为标准,筛选出一本重点推荐图书和九本好书,期待其中的某一册能够进入您的内心。


《哪吒》

周楞伽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本书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编审周楞伽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长篇神话小说,脱胎于《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相关情节,作者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风趣幽默的文笔,将哪吒惊天动地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正直善良、嫉恶如仇、锄强扶弱的少年英雄形象。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哪吒闹海、三打龙王、化身莲花等经典情节,作者还大开脑洞,安排石矶娘娘、魔家四将、杨戬、孙悟空、罗刹女、愚公等人物次第登场,围绕哪吒上演了一出出光怪陆离、别开生面的悲喜剧,把传说背后的人性纠葛剖示得淋漓尽致。

【优秀图书】

《长辈的故事》

熊景明 著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熊景明的曾祖父熊廷权是晚清进士,当过丽江知府,勤政爱民;祖父熊光琦思想新派,支持政改,在民国时期做过十几年的县长;外祖父苏涤新是云南第一代留日学生;父亲熊蕴石是工程师,参与修建滇缅公路。这个家族中大大小小的人物,经历和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20世纪风云变幻莫测,传统与革命的新旧冲突不断,身处西南边陲之城的熊氏、苏氏两大家族历经岁月跌宕起伏,在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和平年代里谱写出一曲曲悲欢离合的生命之歌,用自己的行为彰显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气质。家族各人命运尽管不同,但家国天下情怀始终如一。

“留下长辈的故事,比留下他们的骨灰更有意义。”这部家族记忆史,透过人物的命运沉浮,展现了西南边陲城市昆明的风云变幻及新旧冲突,细腻地描绘了在时代巨变的潮流中,一群普通人恪守传统美德,坚守人性的美好信念,以至情至性彼此温暖,造福社会。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

林文仁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法战争爆发后,“甲申易枢”事件随即成为晚清史上的重要拐点,代替恭亲王班子的醇亲王人马,与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北洋、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实现了怎样的政治共生?随着醇亲王去世和光绪帝亲政,帝后两党终于直面最高权力“铁王座”,在甲午战败与维新派的催化下,这一不可回避的矛盾何以最终走向直接对决?英国、俄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列强,又在此间派系政治中,虎视眈眈地图谋着怎样的利益盘算?在著名晚清史学者林文仁教授看来,派系政治魔咒下,甲午战争和戊戌维新仍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其著作《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重审晚清历史最后关头,最高权力统治者的残酷博弈和失掉的国运。本书视角独特,重视官方档案,更重视私人日记、书信、年谱等形式多样的私家史料,以小说般的叙事,让尘封的史实“活”起来。

《睡不着的那一年》

[英]萨曼莎·哈维 著

王烨炜 译

磨铁·大鱼读品|浙江人民出版社


英国作家萨曼莎·哈维本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她写作、授课、旅居、录电台节目,为许多报纸、杂志撰写评论和文章,与人合作成立环境慈善基金会,还开设写作班。但在2016年,她突然从不管发生什么都能安然入睡的“睡眠无忧者”变成了难以入睡甚至一夜无眠的“失眠者”,尝试了所有办法依然无济于事。在这一年里,她没有一天是睡好的,也没有一天是清醒的,于是她记录下这整整一年的“无眠之夜”,聊及不安与焦虑、死亡与时间、科学与信仰、写作与小说……她也当自己的考古学家,回溯并试着理解自己的过往,“因为与生活达成和解,比细数人生的损失更容易一些”。如果说睡得着是一种状态,那么睡不着则是另一种生命状态。她写失眠,也写生命本身,以诗意之笔,写出那些让人恍然又令人感动的存在。

《希特勒的逃兵:背叛还是抵抗,德意志最后的禁忌》

[日]对马达雄 著

陈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二战期间,被俘虏并被判处死刑的纳粹国防军逃兵有3万多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在战斗过程中临阵脱逃,而是因不愿参与种族灭绝的罪行,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抵抗。战争结束后,幸存下来的逃兵长期被斥为懦夫,受到社会的否定,但他们最终成功地揭露了军事法庭的不公正真相,恢复了名誉。本书通过最后一名逃兵路德维希·鲍曼的生平故事,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41年,19岁的路德维希·鲍曼应征入伍,被分配到驻守于法国的军营。第二年,他与同乡友人策划逃离军队,不幸失败,被判处死刑,后减刑释放,被再次投入战场。1945年他从苏军战俘营被释放后回到家乡,却遭到亲朋好友的唾骂。他在70岁时成立了全国纳粹军事司法受害者协会,将为逃兵恢复名誉视为人生目标。2009年9月,德国联邦议会以全场一致的投票通过了逃兵名誉恢复决议。此后鲍曼继续从事和平运动,2018年以96岁的高龄去世。本书以鲍曼一生为轴,以战后德国围绕恢复逃兵名誉之争为主要焦点,揭开了德国现代史中曾被视为“禁忌”的话题,也探讨了什么是人类的勇气和尊严。

《余生》

黎紫书 著

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本书为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紫书的微型小说精选集,收录了七十一篇微型小说,每篇均在千字左右,以短小精炼的篇幅描绘世事人情,人性幽微。七十一篇微型小说取材丰富,有庸常琐事,有饮食男女,有科幻寓言,有异化畸态,也有片刻角落里一体两面的怅然和温存,切口小而精确,在极短的篇幅中以出其不意的转折或戛然而止的悠长回响,给读者以丰富的阅读体验。这些作品如同在纷杂人潮中截取一瞬的人生片段,以敏感洞明的视角窥探大千世界的背面,呈现出具体而沉默的人们隐秘汹涌的内心,以活色生香的气味、色彩、触感留存记忆和命运的切片,拼凑出惆怅的、温情的、异化的、边缘的、庸碌的人和人心,连通起个人与城市的情感流动和生存状态。

《苦涩的灵药:沙利度胺、“海豹儿”和拉响警报的英雄》

[美]詹妮弗·范德贝斯 著

林华 译

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家德国制药公司研发的药物沙利度胺上市,在多个国家广泛用于治疗孕妇晨吐。很快,“医学史上最大的一场浩劫”拉开了帷幕:很多孕妇仅服用过1片沙利度胺,却产下了四肢像鱼鳍或者海豹爪子的“海豹儿”。与此同时,也有制药公司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了沙利度胺的上市申请。但FDA的医学审查官弗朗西丝·凯尔西敏锐地注意到,申请材料中存在诸多漏洞、错误和安全隐患。她也留意到了大洋彼岸的欧洲正在出现的“海豹儿”。面对来自制药公司以及与制药业有着“特别友谊”的FDA上级的巨大压力,凯尔西坚守科学原则和良知,多次拒绝批准沙利度胺的上市申请,阻止了新生儿畸形的风暴席卷美国。凯尔西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还有为数不多的几名盟友。在这些英勇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美国于1962年通过了监管药物临床试验和审批的法律,以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一个人的暴风雪:马克·斯特兰德诗选1980—2012》

[美]马克·斯特兰德 著

桑婪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影响了一代美国诗人的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一生获奖无数,其诗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他机敏、克制,被称为“深沉的异化哀悼者”。《一个人的暴风雪》为马克·斯特兰德诗集《我们生活的故事》的续作,收录斯特兰德后半生6部重要诗集,包括《诗选》《持续的生活》《黑色港湾》《一个人的暴风雪》《人与骆驼》和《近乎隐形》,辑录逾百首佳作,以清晰、伤感的笔触,讲述普通人被遮蔽的生活故事:有关现代生活的孤独、被异化、焦虑,以及面对广阔世界时的无力感。

《为动物而战:19世纪英国动物保护中的传统挪用》

李鉴慧 著

曾琬淋 译

光启书局


动物被普遍用于劳动、医学实验、表演,它们满足了人们的商业和娱乐需要。然而在保护者看来,动物是遭受不公对待的弱者。反对者与支持者,激进者与保守者,展开了一场持续百年的斗争。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动物保护立法的国家,其动物保护运动始于19世纪,促成了英国一系列动物保护法案的出台。本书讲述了英国动物保护运动的历史,动物保护者如何积极地“挪用”各种传统——关心公平正义和社会解放的政治传统、认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历史传统、认为生物有亲缘关系的演化论传统、以动物之友角色抒情的文学传统……进而呼吁公众支持。这场运动促进了动物保护的观念普及和立法,还折射出近代英国社会、文化、思潮等多方面的演变。

《小家伙》

[法]玛丽昂·法约尔 著

乐府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的创作灵感来自作者玛丽昂·法约尔的切身经验。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她创作了一系列关于“为人父母”的画作,表达自己生命中这一时期无数丰富而复杂的感受和想法:关于现代家庭中的父母身份,“小家伙”加入家庭后的两性关系,子女对家长的崇拜和追随如何演变为背离……画作有温柔,有幽默,有喜悦,有想象,有哀伤,有沮丧,有思考,有质疑,每一个场景都格外有力量。作品着眼于家庭关系,从“小家伙”的诞生讲起,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家长在养育中逐步失去的自我,父母对子女的干预、影响和塑造,子女对父母的继承、叛逆与背离……每个家庭的成长,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父亲、母亲、孩子,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在琐碎的磨合中成就着彼此、消耗着彼此,也牵绊着彼此、深爱着彼此。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