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星云汇聚至今,地球已走过了46亿年左右的光阴。它活力澎湃,可以轻松实现“山无棱,江水为竭”和“海枯石烂”。青藏高原拥有珠穆朗玛峰和一众海拔5000米以上极高山,获得了地球上除南北极之外的“第三极”称号。那么,如今雄壮、巍峨的“第三极”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庞然大物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吗?它会变得更高、更宽,还是更低、变窄,直至消失呢?


瞭望珠穆朗玛峰(供图/席振华)


源于大陆的漂移

始于大洋的消失

漂浮着的“岩石块”

板块构造是当今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的主流学说。根据这一学说,最初的地球为星云汇聚与岩浆海状态,在逐渐冷却的过程中,慢慢出现了地壳、地幔与地核的圈层。其中,地壳和地幔上部固态的物质组成了岩石圈,下方仍被高温所熔融的物质则组成了软流圈。

恰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软流圈就这样承载着岩石圈。厚重的木块若在水中被分裂,水就会涌到木块的裂隙或不同小木块之间;同理,厚重的岩石圈在分裂的过程中,也会变薄甚至裂开,软流圈里的岩浆与地表的水就会流入,更新岩石圈和不同块体、水体的状态,地球上便有了板块与海陆之分。

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不断流动,不同岩石圈所构建的板块持续漂移、更新,地球表面空间有限,因此它们终将会碰撞。青藏高原的形成便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结果。

板块运动的时空尺度相对于人类而言是如此宏观,这两个板块究竟是什么时间、什么位置、以什么方式开始碰撞的?科学家们始终对此存在着分歧,且这种不同的认识可能会持续很久,但“青藏高原的形成是两个板块碰撞的结果”是一种共识。


地球结构图(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崩裂、撞击和挤压

如果不把时间与空间尺度描绘得太过精确,我们会比较容易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在碰撞之前的古生代-早中生代(距今约5.4亿~2.5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分属于当时地球上南北两个不同的大陆,之间存在着一个十分宽泛的古大洋。

在包括软流圈对漂浮其上岩石圈的拖曳作用和地幔柱的推力作用等综合力量驱使下,这两块超级大陆裂解为不同的块体,它们沿着不同方向漂移运动,洋陆的格局不断发生着巨大调整。原本位于南部大陆的印度板块开始向北漂移,不断压缩着其北部古大洋的生存空间,驱散海水,也将古大洋中残存的小陆块和大洋之下的岩石圈一并推送至欧亚板块之畔。




印度板块、古大洋、欧亚板块的运动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示意图(供图/ 渠洪杰)

距今约5500万~5000万年,现今喜马拉雅山北坡最后一滴海水干涸,可理解为青藏高原地区再也没有海了,两个大陆板块终于在此时完美“会师”。即便如此,印度板块向北运动的态势依然没有结束,无比强大的力量甚至将两个大陆的岩石圈变成了塑性,原本坚硬的岩层与块体屈服于这执着的碰撞,要么弯曲成大大小小的褶皱,要么攀爬到其他块体之上或沉浮于其他块体之下,以垂向空间的扩展来承受水平空间的压缩。

久而久之,它们碰撞的区域出现了青藏高原,垂向向上有山峰,向下有“山根”,其地壳厚度远大于地球平均地壳厚度。


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文明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亿万年运动的成果,相较于人类文明而言,它的历史是如此久远,带来的不仅仅是有关“沧海桑田”的故事,还有更为现实、更易感受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矿产资源

从岩石圈与软流圈等不同圈层物质交换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不同块体岩石圈物质的聚集和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以及相应生态环境的调整。在此过程中,既有古老生命的有机物质富集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也有无机元素物质在复杂的物理、化学环境下迁移、聚集,变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


铜矿岩芯(采自西藏自治区改则县多龙铜矿集区某钻孔)(供图/李宝龙)

人们已经在青藏高原地区勘查和发现了丰富的化石能源与矿产资源,例如在玉龙、多龙、巨龙-甲玛和雄村-朱诺的4个千万吨级铜矿资源基地,新增铜资源量2000余万吨,预测资源潜力达1.5亿吨,它们的发现让青藏高原成为世界级铜资源基地;在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新发现长达2800千米的世界级锂辉石型锂成矿带,累计探明储量650余万吨,资源潜力超3000万吨,极大丰富了我国锂矿种类;在众多的盆地内,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钾盐等矿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关键元素……


光卤石,钾肥最主要的原料(采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供图/张西营)

拨动水流与气流

青藏高原被称作“亚洲水塔”,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淡水资源。亚洲分布的诸多世界级大河(如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的形成与演化无不与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密切相关,而它们不仅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和两河文明,如今依然在哺育着近35亿人口。

我国的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都得益于青藏高原在水资源上的补给,以及地质历史时期里这些河流自青藏高原所携带泥沙物质的沉淀。

宽广并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让人们“高山仰止”,还让大气环流改道而行。尽管高耸的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导致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干燥、少雨,但暖气流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导流至我国南方地区,使本来应为干旱沙漠环境的长江沿线变为了现在的湿润之地。南方地区在得到湿润空气滋润的同时,还具备了向东、向南、向北的海陆交通便利,于是,“鱼米之乡”诞生了。

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地质变迁大戏在地球上轮番上演,只是在如此宏大的史诗里,生命也会经历巨大的演替。新的高原诞生时,人类极有可能已不复存在,就像过往的亿万年中,没有人类见证地球的故事。

撰文 | 渠洪杰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张丽涵

运营编辑 | 张丽涵

质量审核 | 业蕾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从沧海到脊背 青藏高原的前世今生》❖

现订购2025年

定价360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