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发布的1月份数据,非常有意思。
1月份,新能源车零售量74.4万台,整个市场的零售量179.4万,新能源车的销量占比在41%左右,对应的24年12月数据,新能源车销量130.3万,整个市场零售量263.4万,新能源车的销量占比在49%左右。
相邻一个月的新能源车销量震荡幅度非常大,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情况。
乘联会的解释相对合理:
春节前后是县乡镇市场的购车高峰期,首批购车用户的购车需求非常大,这部分消费者对燃油车的认可度极高,所以在春节前后,新能源车的销量受到了一定挤压。
简单来说,第一次购车的乡镇消费者,他们更愿意相信油车。所以客观事实就是,1月份新能源车的销量因为油车的大幅度增量,受到了巨大的挤压。
油车是不是真的没市场了?
关于油车还有没有市场这个话题,来来回回吵了一年,但客观事实是,油车凭借着强大的工具属性,以及油车车企的不断降价,市场的增量空间依然非常大。
1月份,油车的销量占比接近60%,甚至还压了新能源车一头,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利的证据。
对于很多首次购车的消费者来说,买车是一个非常神圣,非常值得期待的行为,一切都应该以保守、慎重为主,纯电车存在的种种问题,在第一次购车的时候无疑会被放大。
油车的优势虽然不够突出,但油车稳定、耐用、工具属性非常强,这些都是不少乡镇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点。
加上过去半年油车企业在努力降价,油车的价格相比于此前下滑了20%甚至更多,降低了购车成本,所以大量消费者依然对油车有不少的需求。
比如说10万预算买车,已经可以落地一台尺寸够大、够安全的哈弗H6(参数丨图片),一部分合资轿车的落地价格甚至不需要10万。
朗逸、宝来、卡罗拉、轩逸等曾经的热销款,价格都已经有了绝对的优势。
不少消费者买车,需要的不是科技、电动化,而是最基本的工具属性,他们每年的驾驶里程甚至不会超过7000公里。
网上不少人嘲笑这种车主是“一年两箱油选手”。
虽然戏谑,但能反映出来的是,不是每个消费者都有很高的用车强度,他们的购车需求非常简单,按照大数据统计,有大量的消费者每天的用车强度只有30公里,一年也不会超过1万公里。
低强度的用车需求,油车其实是最匹配的。
电车在乡镇市场卖不过油车的核心原因,其实就是消费者在选择大方向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电车更适合作为家庭的第二台车。
考虑城市接受电车的能力更强,电车无疑更适合城市,油车更适合乡镇市场,这个消费方向基本上是不会变的,所以在春节前后的购车方向上,发生了反向倾斜。
看似已经没有价值的油车,在关键节点却爆发出来了巨大的价值,对于更多人来说,车还是工具属性优先,没有发动机的电车不属于乡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