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1965年冬天至1966年春天,在平度大地上,曾经发生过一场战天斗地、气势恢宏的治水壮举。全县十万民兵用小推车、铁镐、铁锨、扁担、抬筐等简陋的工具,建成了一条蜿蜒60公里的人工长河——泽河。泽河的修建,改变了平度西南部“伏秋雨集,率为泽国”的水文地貌,改写了“平度州,十年九不收”的稼穑境况。
平度市档案馆馆藏泽河水利工程案卷(部分)
吉光片羽,见证历史;雪泥鸿爪,留存记忆。平度市档案馆根据档案资料整理编撰以下泽河人物故事诗文,以飨广大读者。
“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平度市档案馆将持续推进“泽河精神”研究,以泽河档案讲述平度故事,展示平度形象,彰显平度红色历史文化底蕴。
1965年冬,泽河工地崔家集团施工场面
拯救生命
1966年4月9日晚,夜幕下的张戈庄公社位村一片静谧和安详,住在这个村庄的泽河工程蟠桃建桥营十里堡连的民兵们停下白日的辛劳,端坐在昏黄的油灯下聚精会神地学习。
大约八点半钟,一阵凄厉的哭声忽然从邻居家传过来,大伙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有人说:“准是马洪太的儿媳妇不行了!听说她今天下午生孩子,用土法子接生的,得了‘产后风’,昏迷几次了,病得很严重……”
大伙正在谈论着,21岁的团支书刘进诰忽地站起来,说道:“咱是共青团员,群众有困难,不能不管!”他和两个民兵走出门,顺着哭声来到这家人的门口。这时,一个妇女忧郁着脸从屋里出来,告诉他们说,病人正是马洪太的儿媳妇,名叫袁秀玉,今年23岁,生第一胎,遇上难产,好不容易把孩子生下来,又得了“产后风”,现在已经不省人事,抬到地上了,正准备后事。
刘进诰得知:老人有三个儿子。产妇的丈夫马树德排行老三,在胶县教学;老人的另外两个儿子,也都在外地工作。平日,家中只有老两口和这个儿媳妇一起过日子。
刘进诰对老人说:“只要病人有一口气,就得抢救!没有人,我们帮人;没有钱,我们出钱!我们现在就去请医生!”
他们飞身跨上自行车,向着人民医院疾驰而去。
夜深人静,人民医院只有急症室还亮着灯光。值班护士闻知后马上向领导报告,医院党支部书记李丕林问明情况,迅速安排妇产科医生王桂秋和爱克斯光室医生陈启旺二人出诊。王桂秋不会骑自行车,刘进诰便用自行车载着王桂秋。
从位村出发到现在,已经过去大约两个小时了,病人是否还能抢救过来?刘进诰的心一直悬在半空中。他们一路上顾不得说话,蹬车如飞。
两位医生一到病人家中,顾不上坐下歇口气、喝口水,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查呼吸,试脉搏,量血压,测体温……,一番诊查后,医生很快得出结论:病人患的是“子痫症”,病情危急,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此时,驻地的民兵们还没有沉睡,都在牵挂着产妇的生命安危。
一听说要送病人住院,民兵们一个个从地铺上坐起来,踊跃报名护送病人。他们手脚麻利地绑好担架床,连长孙荣华、民兵刘进诰和刘明臣以及本村的几个青年人迅速组成一支担架队。
由位村到县城有15里路,黑灯瞎火,民兵们一路上小步快跑,一个个气喘吁吁,又小心翼翼,唯恐颠着病人。当他们赶到医院时,已是凌晨四点半钟。
经过医生抢救,袁秀玉转危为安。当她苏醒过来,看到病房里那雪白的墙壁、洁白的被褥,恍然间,大脑一片空白,她问:“我怎么上这里来了?”医生告诉她:“是挖泽河的民兵把你抬来的。”袁秀玉听后,泪如泉涌。
“亏着你们……救了我和孩子两条命。”她哽咽着。
从死亡线上救回了初为人母的袁秀玉,刘进诰他们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当他们脚步轻快地返回位村时,已是东方欲晓,上工的号声正在嘹亮地响起。
1965年冬,泽河工地马戈庄团民兵冒着严寒施工
父女都是“五好战斗员”
仁兆团店西连共产党员戴宏举、共青团员戴庆美,父女二人一个是掘土猛将,一个是推车能手。
在后方,他们爷俩一个是生产队长,一个是妇女主任。当大队党支部动员挖河时,爷俩争着报名,戴庆美说:“挖河是咱全县的大事,我年轻力壮,应当到前方去接受锻炼。”戴宏举说:“别看我上了一点年纪,不论挖土还是推车子,还可以和年轻人比一比。”党支部原打算让他家只出一个劳力上河,看到两人要求都很迫切,便帮助他们安排好家里的事情,批准了爷俩的要求。
工地上,哪里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去;哪样活儿重,他就拣哪样活儿干。挖浮土时,他把着小车不放,每天推土180多车。浮土拿掉以后,露出硬“干勾”,他看到同志们挖“干勾”很吃力,便放下车子,拿起三叉来,他一人掘“干勾”,两辆车子还推不完。
戴庆美工作积极,任劳任怨,劳动很出色。自开工以来,一直坚持推车子,两只脚磨出许多血泡,同志们劝她干轻松一点的活儿——装车子——把脚养一养,她说:“怕吃苦,我就不来上河了。工作越艰苦,越能锻炼人!”后来,她干脆和男民兵一样,脱掉鞋子,赤着脚推车子。
戴宏举和戴庆美父女两人的模范行动,受到全体民兵的赞扬。在“五好”评比中,他俩都被评为“五好战斗员”。
1966年春,泽河工地建桥营土法造桥
登门传艺
1966年4月27日下午,青杨建桥营教导员杜进柱正在工地上与大家一起劳动,忽然发现石料加工处有几个人走来走去观察桥板,他上前一问,原来他们是马戈庄建桥营派来学习桥板加工技术的。杜进柱便叫来一名老技工,向他们介绍了桥板加工技术。
参观的人走后,杜进柱老是放心不下,他想:“桥板加工技术虽说没有什么奥秘,但要真正学会,不是一时半霎就可以办得到的。”晚上,营部开会的时候,他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他说:“马戈庄建桥营的同志,为了把桥修好,特地跑来学习技术,咱们如果不能真正教会人家,就不能帮人家解决实际困难,就等于没有尽到责任。”大家联想到近几天学过的《纪念白求恩》,一致表示:“发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帮人要帮到底,干脆派人登门传艺!”于是,营部决定派老技工程希令去完成这个任务。
第二天,程希令带着铺盖和干粮,徒步15里赶到马戈庄建桥营工地,他向营部负责同志说明来意后,对方很受感动。技术连长常守仁说:“昨天,俺本来想提出请您帮忙,但是考虑到你们也很忙,就不好意思说出口,真没想到,青杨建桥营能主动派您上门传艺!”有民兵说:“程老师傅,您这次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好思想、好风格!”
程希令在马戈庄建桥营一直住了4天,直到帮他们过了桥板加工技术关,才返回本营。
1966年春,泽河工地古岘团女民兵集体学习
把近水让给群众吃
新河团民兵住在濒海的大苗家和三苗家。这里是盐碱地带,没有井泉,当地群众常年吃河水和湾水。今春天气干旱,附近河里没有水,湾也快要干涸了。新河团进驻此地,人员增多,吃水变得更加紧张起来。
团党委发现这个情况后,大家通过组织学习,认识到与驻村群众搞好团结的重要性,一致表示:“把方便让给群众,我们去远处拉水吃。”东崔家连备下3个大缸,用大车到3里外的淄阳河和小刘家村拉水,拉1天,吃4天。坡子连向社员借了25只水桶,也到远处拉水吃。
让利于民,不与民争,他们的这种做法受到了驻地群众的好评。
十里堡生产桥(2024年9月李明强摄)
房东老大娘的一份心意
1965年12月10日,住在张舍公社邓家村的白埠团西史家连民兵赵吉进得了重感冒,从工地上回到宿舍养病,这可忙坏了房东邓明德家老大娘,她先烧热了炕头,又拿出棉被,买来红糖、大姜,找来苏子叶、葱根,烧了水给病人喝。忙活完这些事情后,她就坐在病人身边,等待着病人出汗,可是,赵吉进一直不出汗,真把老大娘急坏了,是炕头还不够暖和?老大娘再往灶门续柴加火。她守在病人身边,一夜没有睡觉,直等到病人出了汗,她才长舒了一口气,又赶紧忙着给病人煮鸡蛋吃,烧疙瘩汤喝。在老大娘的热切关怀下,赵吉进很快就恢复了健康,重返工地。
这个病号刚好,民兵姜云清又病了,本打算不让老大娘知道,可是到底还是被细心的老大娘发觉了。她拿出储藏了很久的白面和腌了很久舍不得吃的一点腊肉,包了饺子给姜云清吃。姜云清怎么也不肯吃,老大娘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给你做点好吃的,是为了让你早点好起来,你们早一天把泽河挖好,好让全县人民再也不受水灾,这也算是我对挖河的一份心意!”姜云清感动得眼含热泪吃下去。第二天,病还没有痊愈,他就回到工地上。
全体指战员听说老大娘的故事后,纷纷表示:坚决挖好泽河,报答群众对我们的关怀和期望!
位村桥头石碑(2024年9月王守梅摄)
一对“老积极”,质量数第一
(泽河工程指挥部第五指挥所供稿)
盛德聚和盛增喜,
是三连一对“老积极”。
为了保证质量关,
他俩丝毫不儿戏。
尺子量了又吊线,
锤子敲来錾子剔,
笤帚扫了用手摸,
点点滴滴甚仔细。
加工桥板挖闸槽,
他俩并列数第一。
超过定额半倍整,
过硬功夫令人喜。
工效已然如此高,
质量一点也不低,
技术员们跷拇指:
“这个功夫了不起!”
1966年春,泽河工地青杨建桥营施工现场
年老志坚思想红
(古岘团供稿)
纸坊连队谢可从,
挖河争先报了名,
大家劝他在家干,
“不用!”
来到工地上,
处处当先锋,
大家要他干轻的,
“那还行?”
年岁老,可思想红,
别人学毛选,
“念念我听听!”
不但学习好,
而且用得精,
光荣榜上两点红——
标兵!
泽河初竣
原中共平度县委副书记、县长 孙玉奎
昔洪水连片,
殃万顷良田。
今七万雄师,
创百里大川。
众改天换地,
庆万代丰年。
(写于1966年1月泽河一期工程完工之日)
(高成升 王守梅 李丰宝 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