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黄旭华从广东到重庆再到上海,上学期间路途遥远来往不便,他的课业又繁重,母亲让他专心学习,不要惦念家里,那时候想等毕业工作了,生活也就稳定了。
黄旭华出生在海边,从小看着海岸上船只来来往往,黄旭华的理想也乘上那些大船,沿着海岸线越走越远。
母亲盼望的那个日日见到儿子的未来没有到来,工作后的黄旭华反而更加忙碌了,早期工作不稳定,基本上每年黄旭华的岗位都会进行变动。
那时候家乡的人都说,黄旭华以后有大出息的,现在正是奋斗的时候,偶尔黄旭华回到家里,也是稍微坐一坐就要再次赶往工作岗位。
父母的爱是沉默的,他们没有要求黄旭华更多,只在心里盼望他航行的安全稳定。50年代后期,黄旭华接到国家的任务,成为研制核潜艇的一员。
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工作总算是稳定下来,黄旭华高兴地给家里写信说,工作稳定了,以后可以定期联系了。
母亲想着,儿子终于可以常回家看看了。正式进入研制团队之前,黄旭华难得有了回家的假期,那年离开的家乡已经大不相同,黄旭华却不能久留。
对于母亲的嘱托,黄旭华不住得点头,却无法说出承诺。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黄旭华就意识到,这回是一辈子的工作,舍小家为大家,是自己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信仰,他无法做出会让母亲失望的承诺。
黄旭华离开的时候,他刚三十出头,母亲六十多岁,往前三十年的差距是母亲的青春年华,往后三十年的时光是无名英雄的奋斗。
“三哥又来信了,都说了什么。”
“还是那老几样,他身体健康,工作也顺利,还问您好了。”
同样的对话在三十年中反复出现,家人们从之前的期盼变成了后来的失望,黄旭华在那里干什么怎么样,他们一概不知。
甚至连跟黄旭华最亲近的妻子李世英,都不清楚黄旭华的工作。家人们联系不到黄旭华,疑问和困惑就全到了李世英那里。
李世英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她照顾家庭孩子,一年十二个月,丈夫有十个月都见不到人,她对黄旭华的了解不比在家乡的家人更多。
母亲一天天老去,黄旭华从全家人的骄傲,变成了不顾家人的那个孩子,母亲知晓儿子性格,可是又无法拿出证明说服其他人。
无论是定期的来信,还是罕见的回家,黄旭华都对他的工作闭口不谈,母亲知道儿子也是遵守国家的要求,只能找些其他话题。
黄旭华和家人之间隔着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隔阂成为了他永久的遗憾。父亲离世的时候,黄旭华因为在工作岗位上无法赶来见父亲最后一面。
同样的事情又在二哥身上上演,黄旭华失去了两名亲人,然而在工作中,他是承担重任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悲痛也不能阻碍工作的脚步。
乡音无改鬓毛催,等到1986年归家的时候,黄旭华的两鬓已经斑白,母亲更是满头银丝,93岁高龄的老人,在广东老家一等就是三十年,等着她心爱的三哥。
错过的时光无法挽回,如果再选择一次,黄旭华还是会选择用自己的个人生活,换取国家核潜艇的突破。
黄旭华没有说自己要走多久,母亲也没有问,这也许是母亲对孩子最大的信任。第二年,母亲收到一本杂志,上面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她的注意。
“黄总设计师”“妻子李世英”等字样让母亲心中一动,母亲的直觉立刻敏锐地感知到,文章里描述的这位无名英雄,正是自己的儿子黄旭华。
她叫来其他家人,指着这篇文章说,以后谁也不许说三哥的不是。家人们这才知道,那不知所踪的三十年,那无法言说的三十年,黄旭华正在做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后来,黄旭华顺路回家看望母亲,知道真相的母亲抚摸着儿子的白发,两人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
参考资料:埋名三十载铸就深潜重器2019年09月30日14:42
来源:科技日报收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