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贵州省出台构建省内外就业公共服务“一张网”的政策文件,明确15条具体措施,旨在进一步完善全省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文件提出,要加强省外就业公共服务。通过访企拓岗、走访稳岗、联合招聘等,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加强劳务协作站、劳务品牌建设,健全劳务带头人培育机制,整合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驻外办事处、商会、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力量,建立劳务协作联盟,共同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公共服务。
文件明确,要优化省内就业公共服务。推行就业服务均等化,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限制,压实常住地、就业地责任。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联合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建联建“家门口”就业服务网点。将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就业公共服务纳入街道(乡镇)服务事项清单和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健全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省级零工市场,对全省零工市场(驿站)实行体系化管理,建立零工主体、零工人员清单。
文件强调,要推动省内外就业公共服务有机融合。发挥市场化服务机构作用,为劳动者提供劳务输出、岗位推荐、补贴申领、用工维权等服务。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培育“返乡创业小老板”等经营主体,强化创业政策扶持,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建设全省集中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实现政策申领、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等信息资源“一库管理”,推进就业、社会保险、劳动用工、人才人事工作协同,打造“拿数据说话、靠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依数据执行”的工作新模式。坚持扶困与关爱相结合,完善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庭关怀机制,加大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等群体的关心关爱。
文件要求,要加强组织保障。加强各级就业公共服务机构队伍建设,每季度和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支持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发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化力量,开展就业失业情况摸排、岗位推荐等服务。整合财政资金、项目资金、部门资金,建立与常住人口规模和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机制,支持基层就业公共服务机构承担就业公共服务。(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