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院原皮肤科退休教授许德清,因病于2025 年2月3日下午3时20分逝世,享年95周岁。

大师陨落,风范长存。

许德清教授悬壶济世七十多年,一生坚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践行医者的伟大使命。他响应国家号召,投入麻风病防治工作;一直致力于“红斑狼疮”的研究,推动我国红斑狼疮治疗技术创新性发展,救治了无数红斑狼疮患者,被誉为“擒狼专家”。

今特以许德清教授早前接受采访之成文,深切缅怀许德清教授。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许德清教授生平


许德清,男,汉族,海南省琼海人,1929年3月出生,1955年9月参加工作,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皮肤病学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我院皮肤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皮肤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常委顾问,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以下内容据早前采访所得

原文作者:陈思行

指导老师:曹斯

他,是千百红斑狼疮患者的福音,被媒体誉为“擒狼专家”;他,是麻风病防治的骨干之一,见证了麻风病从四处肆虐到有效防控的历程;他,总是战斗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抢救流脑、支援也门……

许德清,一位“只做份内事”的医生,却得到学界的赞许、学生的敬重和无数患者及其家属的感恩。是什么让他孜孜以求地奉献?他又如何成为“擒狼专家”?

求学之路:“严谨”二字时刻高悬

1929年,他出生在贫穷落后的海南,1938年日军占领海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当时住在沦陷区,白天生活在日军的淫威之下,晚上经常听到宪兵司令部传来被拷打的惨叫声。”许德清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既留下了心灵的阴影,也给了他坚韧的性格。

进入大学以前,许德清学习就非常勤奋,成绩位列前茅。解放后,受到解放区的影响,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逐步清晰,更加坚定了自己投奔新中国与继续求学的信念。家境清贫的许德清,倾举家之力凑足了前往广州的路费,而后成功考入私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现中山医学院),开启了医学生涯。

在医学院的日子,“严谨”二字时刻高悬在他头上。许德清还记得当时德国老师的要求:“约好了八点到,你就不能早到,更不能迟到,早了教授还有别的事没做完,迟到你就耽误教授做别的事。”“准时”二字由此铭刻在许德清的心中。

学院里老师精湛的学术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尤其是叶鹿鸣、何凯宣等基础医学的老师,许德清始终心怀感恩与敬畏。“叶教授在上的神经解剖课的时候,在黑板上画从脑到脊髓的神经的路线图,一条条非常清楚,很细致,一点都不错,一边画一边讲。”神经学有记忆量大、精准要求高的特点,从神经元到第二代神经元、到脊髓、到神经分支,各个环节的功能都贯穿在叶教授的图画中,这种对基础知识严苛到分毫不差的高标准,给许德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上下谈麻风色变,人人自危。为及时控制病情、防治麻风病,在领导与老师的启发下,许德清毅然放弃心仪的妇产科专业,远赴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跟随尤家骏学习麻风病防治。在山东的日子,尤教授的理论研究与为医风范对许德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在山东实习的时候把身体捂得严严实实的,就怕被传染,但是尤教授却丝毫不害怕。”他说:“如果医生都害怕疾病,那这个病肯定没法治。”在尤教授的带领下,许德清也放下了对麻风病的恐惧,深入到麻风病人群之中,医治、关心病人,说明麻风的传染机制。

这些求学经历都在塑造着许德清的品质:谨慎、负责、奉献。翻看他的履历,每一篇论文都极具影响意义,一字一句都是许德清伏于病案室细细翻阅病历后琢磨出的精华,无一不凝结着许德清好几年甚至近十年的心血。对比起今日,他对病状的细致分析、对病人的负责到底的信条仍值得所有人的敬重。

许德清就是这样,将学院老师踏实做学问、倾心救病人的精神传承下来,日复一日战斗在一线医疗,又将实践总结成理论,在专业领域赢得广泛赞赏。

胸怀国家:“我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许德清这辈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大概是“我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5年从中山医毕业后,许德清先后在韶关、东莞的基层慢病院扎根。在新洲麻风院工作期间,许德清一边做麻风病的治疗工作,一边在麻风病医士培训班,培养中级麻风病医生。后来麻风病防治处又办了研究区,他最经常做的事情就是翻阅中医文献中可供参考的治疗方子,兼采中西之长,探讨麻风病与麻风反应的治疗,在秦光煜病理教授的指导下,许德清还发表了有关界线类麻风、反应性结核样型麻风的研究文章。

在药物匮乏、设备简陋的年代,知名高校毕业的医科生到麻风病人密集分布的村庄去访问调查,许德清对此从未抱怨。他一心想的是怎样做好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减少他们的病痛折磨、免受旁人冷眼。在同期全国麻风病防治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到了七十年代末,麻风病病例在中国已经迅速减少,创造了世界奇迹,至今仍被视作世界麻风病防治史上的创举。

1958年到1961年,卫生部将许德清调往也门支援公路建设,当地气候恶劣,常年高温达40-50度,放眼望去都是沙漠,好几天见不到绿叶。“那个地方雨量很少,只能种玉米高粱,也门工人的生活很苦,他们吃的是玉米面和一点水,攉成饼,然后在瓦锅、瓦片上用火烤熟,好像石头那么硬,一个人大概一天就吃一个,但是我们有国家直接援助的食品,条件好得多。”提起当时的工作条件,许德清无比感激国家的照顾,使他们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圆满完成任务。


▲1961年许德清教授在也门王国首都沙那亚中国援也公路工程处留影

许德清所在的医疗队在公路修建过程中,一路为工作人员看病治伤,也为沿线的也门当地居民免费看病、派药。三年里,他勤勤恳恳,做好医疗队的工作,造福他国百姓,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

1966年,全国爆发了流行脑膜炎。接到通知后的许德清二话没说,带队到灾情严重的电白县,来回奔忙,抢救流脑,直到疫情被控制,才重新回医院工作。1975至1976年,他带领医疗队到海丰县,致力于计划生育与培养基层医生,为提高基层机构的医疗力量做出了贡献。

到了七十年代,麻风病防治已有了大量专业医护人员,防治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而此时出现越来越多的红斑狼疮患者上门求医,且大多病情极其严重。由于当时医学界对红斑狼疮发病机制认识不足,对患者面有红斑伴随发烧,仅以为是皮肤病,未认识该病会涉及到肾、心、肺、关节、骨头甚至大脑等全身的病变。在当时国内尚未设立风湿科,红斑狼疮都由皮肤科接治,由于经验缺乏,两年内死亡率高达80%,在当时人们认为得了红斑狼疮就好像得了绝症一样难以治疗。

“七十年代,在中山二院,皮肤科设30张病床,基本上大半是红斑狼疮病人。”就是在国内医学界对红斑狼疮研究近乎空白、社会被疾病恐惧感笼罩的环境下,研究麻风病的许德清被“赶鸭子上架”,担起了“擒狼”重任。

许德清回忆,当时皮肤科介绍红斑狼疮的书籍不多,内科在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够详细,许德清只好靠查找文献进行研究,日文的、英文的,一周六天许德清基本都耗在病房,跟同事们一起会诊、救治患者。许德清说:“一个患者,看上去股骨头出现了问题,但根源可能是激素治疗导致的骨质破坏,这就需要请骨科、外科、内科一起会诊,寻求治疗方法,积累经验。”

在潜心钻研红斑狼疮治疗方法的过程中,许德清甚至连家里两个孩子都顾不上陪伴。“眼睁睁看着病人病的越来越重,总希望自己能看更多文献、找更多办法,早点解决这种病。”在个人的不懈努力与团队的通力合作下,他发现狼疮性肾炎是肾脏损害的重要症状。但苦于当时治疗该类炎症毫无经验。终于,许德清在一份的国外文献里查找到了相关的介绍,即用环磷酰胺静脉注射治疗的方案。在60年代末期,许德清开始采用这种治疗方式并走在了国内红斑狼疮治疗的前列。后发现效果良好,为推广经验,1976年他在《广州医学》上发表文章,将外国理论变为医学实践,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擒狼专家”。直至今日,学界仍然认为治疗红斑狼疮肾炎,环磷酰胺是不二之选。


▲许德清教授(左四)毕生挑战“红斑狼疮”,他带领的皮肤科是国内最早从事“红斑狼疮”研究的单位之一。

从专业方向的选择,到义无反顾地奔赴基层、也门,从麻风病防治到挑起红斑狼疮研究的大梁,祖国哪里需要许德清,许德清就在哪。

心系患者:陪伴病人战胜病魔与生活艰辛

“前几天那个十二岁就得了红斑狼疮的小姑娘发微信跟我说,她要出国读书了。”许德清拿出手机翻出八年前的一位病人最近给他发的消息,满脸骄傲。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患上红斑狼疮就等于被命运判了死刑。人们普遍认为这群患者不能成为结婚对象、不能生孩子,以至于很多患者被社会抛弃,尔后自暴自弃、放弃治疗。此外,治疗的过程也非常漫长,对家庭经济也是极大考验。

据许德清的爱人张曼华回忆,在红斑狼疮病人大量入院的那段日子。“常常是一通电话,许德清就要冒着大风大雨骑着车跑十几里的路,从三元里到二院去抢救,一周可能就回家一次。”

随着国内外的研究进步,以及新药的出现,到了九十年代,红斑狼疮不再难以医治,社会的态度也开始转变,红斑狼疮患者已经不再消极放弃治疗,患者的亲朋好友也不再冷眼相向。但新的难题又出现了。

“之前有个患者,已经好转,但住院的时候她老公就一直在说家里没钱不想治了,回家后没多久就听到了那个患者自杀的消息”,许德清谈起往事依然忍不住叹息。只要患上了红斑狼疮,即使治愈,也不能立即停药,至少要维持治疗多年,对于家境贫寒的患者,生命依旧得不到保障。这一现实困难深深地困扰着许德清。

为了更好地救助这群病人,到了八十年代,他在病友的支持下成立了红斑狼疮的“春之家”,即病友会,一年开一两次会,请正在治疗的与已经恢复的病友共同叙话交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在帮助患者战胜了病魔之后,再次陪伴他们战胜生活的艰辛。

医病医心,“春之家”的创办得到了患者的赞赏,许德清与患者之间的情谊在病房的望闻问切里、在“春之家”嘘寒问暖中长久延续。“我有个病人都七十多岁了,还没结婚之前患了病,我治好她以后,她结婚了,生了两个儿子,娶了媳妇生了三个孙子。”聊及患者,许德清有说不完的故事。

多年来,许德清奋战在红斑狼疮理论研究、病人抢救的第一线,他尽心尽力医治病患、无微不至为患者着想的举止感动了无数人,许多患者的感谢信甚至直接寄到《羊城晚报》、《南方周末》等媒体,希望能够公开表达自己的感激。但许德清从来只认为自己做了分内事,他明白“擒狼专家”不是个人的功劳,是集体努力的成果。为了更精确地治疗患者,在1986-1988这三年间,他申请科研基金与国家自然基金,为了探讨发病的起因,进一步对红斑狼疮DNA含量开展研究,得到全国科技研究二等奖,并获得国务院的特别津贴。1997年退休后,他仍带领大家总结经验,收集各国资料,书写《红斑狼疮》(2004,北京)一书,到了2008年,还在上海国际红斑狼疮大会上发表多年抢救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研究文章。


▲许德清教授荣获第四届中山大学卓越服务奖

九十高龄的许德清仍坚持每周坐诊,他曾说“看病已经不是工作,而是一种心灵鸡汤,与病人的交流让我感觉到存在的意义”“我得到的实在太多了,我想做点事情,尽点余力,报答人民的恩情,我希望做到老骥伏枥,鞠躬尽瘁”。

如今,许德清教授虽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风范如同一盏不熄的明灯,照耀着后辈前行的方向。作为逸仙人,我们将传承并发扬他对医学事业的赤诚热爱、对患者的无私奉献以及对社会的感恩回馈精神,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矢志不渝,砥砺奋进。


来源:党委办公室

责编:黄睿、房诗婷

初审: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任毅

审核发布:杨建林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