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

“分钱了!分钱了!”在成都市金堂县又新镇万安村,这样的欢呼声已连续响彻丰收季。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0万元大关,现金分红35万元,“真金白银”让108户村民喜笑颜开。谁能想到,四年前这个集体经济收入仅3000元的“薄弱村”,如今竟成为成都市丘区农业发展的标杆?


量变与质变 从“空心村”到“分红村”

万安村地处龙泉山深丘地带,曾是典型的“三难村”:灌溉用水匮乏、土地细碎化严重、劳动力外流过半。2021年,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3000元,经过多次协商,村“两委”提出“村集体经济尝试开展代耕代种”的发展思路,2022年这一年,村党委书记陈洪秋带领村“两委”成员自筹,每人出资1.4万元,共10余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万禾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启了一场“土地革命”。

全村复耕的350亩土地,村民进行了玉豆复合、水稻、油菜轮种的尝试,但是在实际运营中,土地细碎化、种植效率低的问题马上凸显了出来。

“丘区比不上平原,小地块难成气候。我们决定先拿集体经济‘开刀’,让土地连成片,破除小田埂,增加农机、道路、沟渠使用率。”渐渐地,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闲田变忙田。土地“三变”带来希望,村民从最初的只看,到后来主动加入——如今,全村土地规模化率提到了82%。

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后,陈洪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购置大中小型旋耕机、播种机、无人机等科技设备,在耕、种、防、收、加、储、销的全链条环节中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实现农事服务人机互动。截至目前,全村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至92%,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农机添置得多了,代收代种、社会化服务也搞了起来,村集体的“腰包”也更鼓了——而今,万安村走上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村集体专门组建了一支农事服务队伍,按照“农户土地+资金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原则,探索运行全流程代耕代种模式,把小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给合作社运营,壮大规模。此外,整合村里100多名劳动力参与村集体农事服务,每人每年增收超2000元,还为周边镇、村提供社会化服务近5000亩,亩均成本降低约60元。

夏时根的百亩油菜田,就是在村集体经济“破除土地细碎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开荒尝试“油菜、玉豆轮种”模式,开始跟村集体经济合作采购村里的社会化服务。“以前全靠人工,比如病虫害防治,100亩地要10来个人花一天时间;现在村里有了高科技设备,无人机喷洒农药2小时搞定,节约了时间,还比过去节省了七八成的成本。再加上村里社会化服务搞得好,请人代收代种节省了一笔开销,算下来一亩地成本降了200多元,压力小了不少。”


科技与产业 破解丘区农业“卡脖子”难题

万安村农事服务中心榨油坊内,一名榨油工人正在全自动榨油机旁忙碌着。自2024年5月投产,通过“自产+加工”模式,年出菜籽油约10万斤,实现年产值60余万元。红薯加工坊也于2024年12月投入运营,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约30万元。

在一旁的“专家工作站”内,王世全教授正在显微镜前进行水稻新品种观测。在这里,万安村与川农大水稻研究所、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全市首个村级专家工作站。

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及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深度合作,成功试种并推广了天府胭脂、荣香优等优质水稻及油菜品种,并在此基础上孵化出“小榨菜籽油”“万禾源大米”“禾牧源红薯粉条”等五大农特品牌。以又新镇为主产区之一的“金堂大米”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目前,万安村集体经济组织已与四川盛禾田岭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进行签约,成交意向200余万元,累计销售金堂大米、精品菜籽油等产品20余万元。


党建引领 开启集体经济新篇章

为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乘势而上,并借助“万安模式”推动各村(社区)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在镇党委的领导下,万安村聚焦“头雁领航传帮带,群雁齐飞集体富”主线,来自各村(社区)的书记、川农大和省农科院教授、优秀企业家、致富带头人等导师资源被整合在一起,建成了万安村书记工作室。

走进位于万安村农事服务中心的书记工作室,只见榨油坊、红薯加工坊、专家工作站、电商中心等板块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练兵场”。“这里真是我们的‘能量补给站’啊!”一位来自蔡家河社区的学员赖长青感慨地说。他和其他36名首批入驻的学员一起,已经在这里常态化开展书记课堂学习。

为了更加准确地为学员们传授经验、技术,陈洪秋主动走村入户、调研村情,最终探索出了理论实育、电商实销、种子实验、农机实操、养殖实训、社会实践等“六实”课堂。在“六实”课堂的基础上,书记工作室还总结推广出了集体经济联村、联企、联校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的“三联三化”发展模式,作为学员们的必修课。

在万安村的一片农田里,学员们正围坐在一起,听陈洪秋讲解农田管理的技巧和经验。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如何施肥、如何除草,学员们则认真地听着、记着。这样的现场教学不仅让学员们学到了实用的农业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陈洪秋对农业、对农村的深厚感情。

“我在书记工作室学到了很多关于集体经济发展的知识和经验。”一位来自净乐社区的学员刁德举表示,“回到村里后,我积极组织村民们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现在我们的集体经济已经初见成效了。”

像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他们通过书记工作室的培训和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更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让万安村及周边的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同时,万安村书记工作室也将加强与各村(社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一村富不是富,村村富才是富——万安村不光想着自己的发展,他们还将致富经验带到了相邻村。眼下,已联合镇上8个村(社区)成立了九村联盟党组织,拟共同建设集粮食烘干、加工仓储、冷链、农机服务、电商、黑山羊检疫检测暨交易中心为一体的又新镇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