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分别写出了农民的劳作之苦与生活之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劳作之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生活之苦。
不过,如果纵向比较一下,今天的农民最起码在劳作上减少了很多的苦,以至于老一代农民都说,跟过去比,现在种地享了很多福。的确。现在基本都是机械化了,机种机收,还不用锄草,有除草剂对付。
可以说,现在种地省去了90%的人力,一个70岁老太太种十亩地也没问题,不信可以搜一下去年河北的一个报道。
对于现在的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归功于改革开放。但是,也有人观点却恰好相反,认为如果不是改革开放,继续走原来的道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实现农业机械化了。比如著名的国际友人阳和平就持这种观点。
阳和平,一个说着一口地道中国话的美国人,他与他的父母对新中国都有巨大贡献,网上有详细资料,这里不再赘述。
初识阳和平,对其一口地道的中国话感到惊讶。如果仅凭声音,全世界都会坚信,他就是中国人,但看到相貌,全世界也都会坚信,他绝不是中国人。
在了解了阳和平与其父母的事迹后,我不禁肃然起敬,至今依然。
不过,尊敬归尊敬,在对于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上,我却与阳和平同志有着不同的看法。上世纪80年代就完全可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说法,我不能苟同。此外,他对于人民公社的一些观点,我认为也值得商榷。
在一期视频里,阳和平对“过去是农村人养活了城里人”这一说法,进行反驳和批评,说城里工人也养活了农民,因为生产工具、衣服等都是工人生产的,虽然确实存在剪刀差,但那也是发展要求。
阳和平的意思是说,当时必须优先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了才能更好发展农业,所以工人农民是相互配合、互惠互利的,是同盟关系,把工人与农民对立起来,破坏工农联盟,非蠢即坏。
对于这个观点,我表示基本认同,只是想指出一点,现在也有人想否定农民对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剪力差固然是必须的,但也不能因此不认可农民当年作出的牺牲。
阳和平接着就说到了农业机械化的问题,说现在虽然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是很慢,用了40年,而在上世纪完全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如果不是包产到户的话。
说因为实行包产到户而延缓农业机械化的,不止阳和平一人,网见多见此论,理由就是,包产到户农田分散,不适合机械化了。阳和平还说了一个理由,就是当时培养的人才都一心向钱看,跑到私企去了。
从阳和平后面关于人民公社的言论,不难看出,说80年代就可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人,实际上都有着深厚的“大集体”情结。所以,他们与其说是惋惜没在80年代实现农业机械化,不如说是在怀念大集体时代。可是他们却忽略了或者故意不提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当时的农机生产根本支撑不起来农业机械化。
我清楚记得,到80年代时,我们村只有两台手扶拖拉机,是村集体的,我父亲是两个拖拉机手之一。此外,村里只有两台脱粒机。别的地方不知道,至少我们县当时大都如此。
农业农村部网站有一个数据,1978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只有17%。这种情况,说80年代就能完全实现农业机械化,何以让人信服?
第二,现在的土地依然是包产到户,依然是分散的一家一户小块经营,与农业机械化并不矛盾,照样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所以,说因为包产到户而导致农业机械化道路中断,显然也是于理不通。
综上,说上世纪80年代就完全可以实现农业机械化,说因为实行包产到户使农业机械化道路中断,是不符合事实的,是讲不通道理的。
阳和平后面还说到了人民公社的问题。他说的人民公社,就是指大集体经营模式。
阳和平说,人民公社有搞得好的,也有搞得不好的,但主流媒体只报道搞得不好的,让人们只记住不好的,于是形成片面认识。其言外之意,这是为解散人民公共社而故意制造舆论,而大集体道路并非不能继续走下去。
阳和平这样说,当然不是想要否定改革开放,而还是为他的“80年代可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观点寻求依据,他意思就是说,当时如果继续实行人民公社模式,就很快可以实现农业机械化。
但是,这里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果全国范围内人民公社大部分都搞得很好,会换一条道路吗?这就像播种,发芽率很高的种子不会被抛弃,只有发芽率很低的种子才会被扔掉。
人民公社固然有搞得好的,但如果好的不到一半,甚至更少,那就不能再继续搞了。当时有多少搞得好的呢?我想应该是屈指可数的。有人能数出100个吗?恐怕数50个都难。
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改革开放的道路是非常正确的。
改革开放之前的道路探索,即集体经营模式,有可取之处,而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甚至是必须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功绩,这些不可抹杀,不可否定。
但当历史发展到新阶段时,大集体模式已经不适应了,那就必须进行改革。生产关系,是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