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春节已经过去,短暂回到乡村的青年人、中年人又都要重新回到城里打工。笔者的家乡在湖北省黄冈市,今年春节假期在老家的见闻有两点值得思索,一是那些空心化的农村有许多会消失,二是农村婚恋市场演化到颇为畸形、功利的程度。
传统中国一直都是以乡土社会为主,城镇面积非常小,多数人都只能靠务农为生,但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浪潮,让数亿人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古老命运。
不少分析者将乡村称为中国社会应对危机的缓冲器,认为生活成本低、自给自足程度相对较高的乡村能为那些在激烈的城镇竞争中落败的农民工提供最后的生存空间。这虽有道理,但从笔者所接触的农村现实来看,除了十分不适应城镇生活的老人之外,但凡有条件在城镇定居的家庭,绝大部分都希望把家迁移到城镇。因为农村虽有生活成本低、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却有交通不便、生活不便、教育落后、医疗落后、工作机会极少、社会保障水平过低的诸多现实难题。
笔者老家是黄冈市下辖的一个普通县,无论是村里还是镇里,一年最热闹的时候都是农历春节假期,因为长年在外的打工人返乡过年。自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打工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的面貌。外出务工的青年人、中年人把钱寄回老家,用于盖新房、孩子上学、人情往来、医疗支出、生活开支,大幅提升了农村的生活水平。
笔者的老家曾是贫困县,山区面积大,人均耕地少,靠务农顶多只能解决温饱,但如今到处都是崭新的楼房,农民吃的食物有鱼有肉已是司空见惯。发生这样的改变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在人多耕地少的困境下农民在务农的传统出路之外有了前往城镇从事工商业的机会,从而既增加了那些外出农民工的收入,又让留守乡村的农民通过农村人口外流带来的人均可耕地增加而增加收入。不过相比于以前,近年来返乡农民工感叹“行情不好”、“钱难挣”的声音明显增加。
然而在乡村物质生活大幅改善的背后是乡村的日渐空心化。犹记得20年前,乡村流行的是农民工返乡盖房,是春节假期返乡团聚,但如今流行的是在城镇买房,是在城镇欢度春节假期。在笔者老家所在的那一小块区域,大多数家庭都已经在城镇买房,一个主要考虑是为了小孩在城镇上学。老家的春节依然十分热闹,沿袭多年的习俗仍在延续,但如果不是春节假期,如果不是迁就不适应城镇生活的老人或有浓厚乡土情怀的长辈,村里和镇里的人平常都非常少,基本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有时候甚至只有孤独的老人。生活让乡村的人各奔东西,除了春节、葬礼和婚礼之外,平常都各自在不同地方生活,熟人社会的传统模式正在远去。
老家的40后、50后属于爷爷奶奶辈,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传统观念浓厚,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非常节俭,非常辛劳。因为社会保障水平低和长期吃苦的习惯,他们只要身上有一点点力气,便不曾停止干活。他们的后代是60后、70后,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农民工群体的主力。60后、70后的文化程度、现代观念要适当强于他们的父辈,许多人都有在城镇打工的经历,亲身见证中国从贫穷走向小康,一辈子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临近退休时同样缺乏保障。
某种程度上讲,60后、70后是老家夹心层的一代,既要赡养传统观念浓厚、迷信保守的上一代,又要托举传统观念淡薄、叛逆自我的下一代。60后、70后的下一代是80后、90后、00后,皆生于改革开放之后,越往后,个人主义意识越强。40后、50后仍然习惯农村生活,但80后、90后、00后越来越希望在城镇定居,夹在中间的60后、70后艰难地维持着平衡。倘若再过20年,等40后、50后渐渐离去,大量空心化的乡村恐怕将日渐消失,昔日热闹的春节习俗步入历史。
春节返乡期间,笔者惊讶于乡村婚恋市场已经演化到颇为畸形、功利的程度。尽管世人皆向往浪漫的爱情,但现实中的婚姻往往夹杂太多的利益考量,今天的乡村亦不例外。因为长期以来的重男轻女传统,因为生育政策和生育技术的叠加影响,乡村男女比例失衡现象突出,大龄单身男性到处都是,单身女性少之又少。曾经多么偏爱男孩和不愿生女孩,如今便多么烦恼、无奈地吞下男多女少的苦果。
每逢春节假期,那些在城镇缺乏婚恋机会的农村单身男性便开始集中返乡相亲。在乡村,结婚、生娃被视作人生大事,是压在所有家庭身上的重担,然而矛盾的现实是乡村本就男多女少,所剩不多的单身女性又未必愿意嫁给乡村男性。
农村年轻的单身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亲眼见到她们奶奶、母亲那两辈的年长女性长期处于从属地位、为家庭奉献一生、忙里忙外的辛劳故事,自然未必愿意重复同样的故事。与此同时,来自城镇的单身男性往往有较大概率能提供比乡村单身男性更好的生活保障。这样下去,农村单身男性除了少数之外便整体处于畸形的婚恋市场的最底层。农村单身女性可选择范围广,能在农村男性和城镇男性之间挑选,但农村男性除了少数优异或幸运人之外的多数人的选择范围比较窄,只能任由婚恋市场内卷。不过农村单身女性的可选择范围超过农村单身男性并不意味着女性命运一定能发生改变,更不意味着整个社会长期以来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逆转。
在春节假期,整日忙于相亲是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不要说是年轻的未婚女性,哪怕是离异带娃的大龄单身女性都是相亲市场的香饽饽。昔日在农村习俗中针对离异女性、有身心疾病的女性的偏见、歧视,因为男多女少的残酷现实而正在瓦解。
每逢春节假期,只要某个单身年轻女性有相亲的意愿,那么,她家的门槛恐怕要被形形色色的媒婆、婚介人员、单身男性踏破。夸张的时候,一个单身年轻女性每天要接见好几批单身男性,而一个单身男性为了有被某个单身年轻女性接见的机会不得不费力讨好媒婆、婚介人员,提前准备好见面礼、辛苦费,随时等待媒婆、婚介人员的通知,然后第一时间赶赴单身年轻女性所在地,排队等待见面一次的机会。这样的场景有点像古代君主从众多排队的女子中选妃,区别只在于如今有主动权的是无权无势的单身年轻女性。
可以说,相亲已经成为一门生意,有相亲意愿的女性虽有频繁应付不同男性的社交之苦,却能收到数量不少的礼品和红包,而居中联络、两边忽悠的媒婆、婚介人员赚得盆满钵满,最倒霉的是整日跑来跑去、费力讨好的单身男性,辛苦一场,花费数千,却仍被嫌弃,往往一无所获。
如今的困局是乡村长期以来重男轻女偏见和城乡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叠加的苦果。原本男女应该平等,生男生女是自然现象,但人为的偏见和干预造成男多女少,以至于今天乡村光棍现象格外严重。如果当年能平等对待男女,如果当初没有弃养女婴,今天的情形想必不会这么夸张。然而苦果已经酿成,如今不少农村人追悔莫及,奈何苦于性别比例失衡和结婚生娃的传统执念,目前的困局基本无解,只能寄希望于社会公平程度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能让困局的严重程度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