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提升,尤其是L3级自动驾驶临近落地,驾驶主体逐渐由“人”向“自动驾驶系统”转换,具备智驾功能的汽车发生事故时,责任界定和保险理赔正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风险,让部分用户对智能驾驶仍心存顾虑。
近日,有消息称小鹏汽车基于其长期积累的智能驾驶技术与用户数据,将于近日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产品。与小鹏推出智驾保险相类似的是2024年11月,平安产险与赛力斯也合作推出了智驾保障服务计划——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覆盖智能泊车、智能驾驶等8个场景,提供智能驾驶责任风险保障方案。
显然,车企和险企也是看到了目前存在的新的保险保障需求,推出了相应的保险产品。那么,智能驾驶保险的推出能帮车主“兜底”吗?
智驾出错到底该谁负责?
传统汽车保险主要针对人为驾驶行为设计,责任主体明确为驾驶员。但在智能驾驶场景下,尤其是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中,车辆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完全接管驾驶任务。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可能涉及驾驶员、车企、软件供应商甚至道路基础设施,传统的保险模式已无法覆盖这些新风险。
据透露,小鹏汽车此次计划推出的智驾险将覆盖城市/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OA)、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聚焦于解决用户在智驾使用中的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痛点。该智驾保险产品权益或与用户智驾里程、使用时间等数据挂钩。将覆盖城市/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OA)、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聚焦于解决用户在智驾使用中的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痛点。
华为鸿蒙智行亦针对问界全系新增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试行),并给出了更为具体的保障场景。鸿蒙智行表示,2024年11月16日-12月1日下定享至高价值4000元相关权益,场景包括智能泊车辅助、代客泊车辅助、遥控泊车辅助、车道巡航辅助及智驾领航辅助,权益时长为自权益激活后12个月,最高保障权益上限500万元。
不过,鸿蒙智行为车主享受权益进行了一定的条件限制。例如,HUAWEIADS 高阶智商驾驶系统仅作为驾驶辅助,无法取代驾驶员的目视检查,驾驶员依然是驾驶主体并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负责;驾驶员需按照《车主指南》、《车辆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智驾功能且按车机提示及时接管车辆等。
但部分消费者难免有些不解:如果在智驾功能开启状态下发生交通事故,那么车企不是理应对事故造成的损失负责吗?为什么还要限时推出车主权益或者保险产品呢?
从法律法规维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八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和本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所以,智驾车辆作为机动车的一种,在发生事故时,也需遵循这一原则来确定责任归属。
比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自动驾驶汽车上道路行驶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交管部门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认定。车内有驾驶人的,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车内无驾驶人的,对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
又如,《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规定,有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情形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事故造成损害且责任属于该智能网联汽车一方的,由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
据平安产险方面介绍,就具备智驾功能汽车的应用而言,一方面,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规定不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尚未明确不同驾驶情景下的责任认定规范,导致智驾场景人机定责难;另一方面,数据监管与立法需要健全,法律尚未明确界定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和保护权,导致汽车制造商、系统供应商、车主以及保险公司等各方主体在数据交互过程中面临诸多困惑与争议。
从这些角度看,汽车品牌推出智驾服务权益,还是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保障的。
车企是行车数据的唯一出口
如果智能驾驶状态下,车辆发生事故并且被认定负有责任,确实需要相应的保障来弥补车主损失,那么问题又来了——车企或者品牌方是掌握数据的一方,他们会承认自己的智驾系统存在过错,进而赔付车主吗?
有消费者担心,数据都掌握在厂家手里,他们会不会为逃避责任修改数据。还有车主提出,当智驾系统发现事故无法避免,会不会突然退出,要求车主接管车辆,而此时实际车主已经来不及上手了?
公开报道显示,在一些事故发生后,车主向车企索要驾驶数据并不是那么顺利。车企可能给车主设置障碍,使得车主无法及时拿到行车数据。另外还有车主对数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深圳市重湖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周兵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较小。交管部门如果要单独认定智驾责任,而非车主责任,也必须有自己的数据源,不能仅依赖车企事后提供。
不过据记者了解,当前车主在驾驶智能汽车当中的数据只有车企掌握,其他机构还无法做到实时记录并留存。也就是说,车企是数据的唯一出口。
由鸿蒙智行和小鹏最近推出的产品,有媒体联想到了UBI车险,即Usage-Based Insurance(基于使用情况的保险),不过依据现有资料,上述产品与UBI车险并不是一回事。
周兵认为,智驾保险与UBI险的目的不一样,但未来可能合二为一。智驾保险本意为推广智驾,同时也是为分散风险而设计的新产品。UBI车险诞生多年,主要是针对不同车主的用车习惯(依赖数据采集)而采用不同费率的险种。
天津火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鑫 也表示,上述权益保障与UBI车险不同,这些权益的前提是必须购买了交强险和商业险,所以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智驾保险仍在探索阶段
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从小鹏汽车、赛力斯的推出的智驾保险权益可以看出,智能驾驶汽车保险产品的定制化、专属化将是未来一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善智能驾驶汽车相关保险产品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从保险产品设计角度来看,传统汽车保险基于车辆价值、驾驶员驾驶习惯、年龄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和产品定价。智能驾驶汽车则需考虑硬件可靠性、软件安全性、数据保密性等全新因素,在无法获得车企数据的情况下,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导致保险产品定价困难。
同时,不同的企业或品牌在车辆上使用各类传感器等硬件设备,测试数据体量相对较大,各家企业数据的来源冗杂、格式不统一、数据整理转化难度大。自动驾驶算法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使得承保理赔数据不够稳定和充足,不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定价。
此外,当前智驾出险数据也较少,在这样的数据现状下,精算师很难依据有限的数据得出合适的保险条款、准确的保险费用,以及合理的赔付金额。
因此,智能驾驶汽车保险产品的开发需要重新评估风险、设计保险产品。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就智驾保险或者智能网联汽车保险服务体系而言,依然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
文:陈萌 编辑:齐萌 版式:李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