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影市被“吒儿”点燃后,谁在当头一棒?

当然是我啡哥了。

大年初一开画至今,在市场一片褒扬时,那我就来反思一下。

当然了,我这个唱衰是对中国电影行业的思考,《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160亿票房狂欢的背后:是神话还是泡沫?

在我看来,却是一地鸡毛!



一、国内票房剑指160亿。

2025年春节档的票房市场,被一只脚踩风火轮的“魔童”彻底点燃。

截至2月13日发稿时止,《哪吒2》上映16天票房突破97亿元(约13.3亿美元),日均票房超6亿元,成为全球影史票房榜前24名、动画电影票房前五的“现象级爆款”。



《哪吒2》突破100亿票房近在咫尺,根据票务平台预测最终国内票房将达160亿元。若成真,它将超越一众好莱坞经典大片,挺进全球影史票房前三甲,甚至登顶动画电影之巅。

这一数据看似辉煌,却暗藏玄机。

票房预测的“魔幻修正”暴露了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大年初一预测票房仅43亿元,初五升至67亿元,初十飙至108亿元,最终定格160亿元——修正幅度高达272%。

除了陈思诚的《唐探1900》勉强支撑之外,包括徐克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林超贤的《蛟龙行动》、乌尔善的《封神第二部》,以及超强大IP《熊出没·重启未来》均被碾压。

AI模型给出的解释是“动态数据反馈”和“口碑效应”,但业内人士心知肚明:这背后是资本对赌、舆论造势与观众情绪的共振。

换一句话说,《哪吒2》票房如此之高,印证了于冬妻子金巧巧所说的“羊群”效应。在30亿票房时,大家不以为然,要冲击100亿了,所有人都想参与这场票房盛宴。



二、北美排片突破700。

在全球方面,《哪吒2》的票房轨迹堪称传奇。目前已经超越《死侍与金刚狼》,成为首部跻身全球票房榜前20的亚洲电影。

万花丛中一点绿,时至今日,终于出了一部能够抗衡好莱坞大片的中国电影了。

与此同时,该片北美发行方华人影业宣布:《哪吒2》北美排片破700间,创下近20年华语电影纪录,首映礼座无虚席,预售场次一票难求。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文化输出效应:影片在IMDb斩获8.3分,北美首映礼吸引数百名粉丝高呼“票房第一”,社交媒体上关于“结界兽”“三星堆元素”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吒儿”成了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为世界看中国打开新窗口。

三、狂欢之后,路在何方?

《哪吒2》的票房奇迹,让影院经理们既亢奋又疲惫。

“电影院保洁都干不动了”“招的临时工干了几天,结工资跑了”……这是某影城从业者群里的抱怨,折射出春节档的疯狂。

南通某影城经理坦言:“原本预计《哪吒2》票房五六十亿已算成功,但春节后日均5亿的增速完全超出预期。”

五线以下的小县城电影院几乎将90%的排片留给了《哪吒2》,其他影片沦为“春节三日游”。

然而,这种“一枝独秀”的繁荣,恰恰暴露了市场的脆弱性。

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同比下滑23%,观影人次减少22.3%,单影城票房跌至320万元(仅为2019年的57%)。

巨头连锁院线2024年预亏近10亿元,直言“头部影片供给不足,市场低迷”,很多小电影院春节七天的票房抵上2024年下半年的收入。

即便《哪吒2》拉动部分影城两个月完成去年80%的业绩,但春节档一过,单日票房恐将重回去年下半年“日均不足1亿”的冰点。



当聚光灯聚焦于票房数字神话时,阴影中却藏着一场无人喝彩的行业危机——这场看似辉煌的票房盛宴,实则是中国电影工业“内虚外困”的缩影。

也就是我所要说的《哪吒2》票房狂欢背后是一地鸡毛。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当“吒儿”退场后,谁来填补市场的空白?

答案令人窒息:没有接档者。

《哪吒2》的市场总有疲惫的时候,那谁可以接替前行呢?

一般来说,每个周五常规档期,总会有一部中等制作的影片上映,遇到节假日,才会涌现几部重磅头部影片角逐的场面。

可2月14日档期只有《美国队长4》和王家卫的《花样年华》。

看《哪吒2》之前,很多观众应该都看到了一些重磅电影院线贴片预告。

比如说邓超和董子健的《刺杀小说家2》;

姜文、马丽和葛优的《英雄出少年》;

冯小刚导演作品,雷佳音和胡歌的《抓特务》;

章子怡和易烊千玺的《酱园弄》;

刘德华和谢霆锋的《怒火蔓延》;

陈建斌和刘德华的《无名之辈2》。

加上吴京和谢霆锋的《镖人》等。



整个2025年有看点的电影差不多都在这里了,接下来准备往清明档、五一档、端午档、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里面填塞。

以上这些电影怎么能满足这么多档期呢?所以,从新片定档来看,国产电影几乎要断层。

其二、工业大片“青黄不接”。

当《哪吒2》以一己之力撑起春节档时,中国电影工业的深层危机已浮出水面。

春节档6部电影中,5部是经典IP续作,平均片长137分钟,创下历史最长纪录。看似题材多元,实则依赖“情怀收割”。

《哪吒2》《封神2》《唐探1900》均延续前作IP,而《哪吒3》上映时间预计在2028年至2030年之间。



受限于接连亏损等诸多原因,很多头部制片公司都不敢贸然立项重磅新片了,工业级制作,如科幻、史诗类的超级大片几乎绝迹。

目前只剩下郭帆的《流浪地球》系列和乌尔善的《封神第三部》和未打造出炉的《郑和下西洋》三部曲。

《哪吒2》的火爆掩盖了行业青黄不接的真相——我们仍依赖偶然爆款,而非可持续的工业化生产。

没有重磅新片立项,加上没有新片定档,未来中国电影将何去何从呢?



其三、海外发行任重道远。

我们2025年造出一部《哪吒2》,让全民疯狂了,我们要赶超好莱坞了,把所有电影都碾压了,我们即将全世界第一了,我们和电影中哪吒喊出来的中二台词一样……

燃爆啦!

这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表现,国产电影距离好莱坞还有很大差距,起码在电影制作和发行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的票房成绩全靠内地单一市场,说白了就是内需,自己人赚自己人钱。再去对比排名前40名的全球电影,均被好莱坞霸榜了。



北美本土票房一般,很多都是全球影迷贡献的票房,好莱坞电影横扫全球,赚全世界观众的钱,赚别的国家的钱。

如《阿凡达2》北美本土拿到6.84亿美元,海外揽下16.36亿美元,他们能通过全球发行攫取超额利润。

怎么把别的国家的钱赚到中国来,这才是中国电影所要解决的问题。

再对比《哪吒2》,除了中国首映之外,其他国家均未做同步公映处理,北美更是拖到了2月14日才上映。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中国电影发行能力滞后好莱坞至少30年。

好莱坞五大制片公司在全球各地都设有办事处,电影出来之后,第一时间送去审批,基本能同步全球32至68个市场公映。

一位北美发行人士透露:《哪吒2》在北美排片刚开始仅300余家,后来口碑发酵,北美排片突破700,而好莱坞大片通常覆盖4200家影院。

若早半年启动分级审批、绑定巨头发行商,票房潜力或可翻几倍。



尽管影片在洛杉矶、纽约等华人聚居地预售火爆,但美国本土观众占比不足三成。发行方最初低估市场需求,导致排片保守。

加之与《美国队长4》撞档,多数影院将特效厅优先分配给漫威,迫使《哪吒2》屈居普通厅。这种“临时加场”的被动策略,与好莱坞的全球发行体系形成鲜明对比。

《哪吒2》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单一爆款无法支撑产业崛起。中国电影若想真正“赚全球票房”,得从现在开始做全球同步发行了。

基于“谁来接档”、“中国工业电影断层”和“海外发行”三个方面,啡哥和大家探讨了《哪吒2》票房狂欢背后的反思。



四、结语。

《哪吒2》票房剑指160亿,既是中国动画的里程碑,也是行业困境的放大镜,更或许是中国电影最后的狂欢。

当观众为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热血沸腾时,中国电影人更需要冷静思考:如何让下一个“哪吒”不再孤军奋战?

答案或许藏在对外发言人的那句“文明互鉴”中——唯有将文化自信转化为系统能力,中国电影才能从“自嗨式狂欢”走向“全球性叙事”。

否则,这场票房神话终将如烟花般绚烂而短暂,留下一地无人收拾的鸡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