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春节、电影票
2025年春节,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好开头。
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5春节档电影数据洞察》显示,2025年春节档总票房为95.10亿元,同比增长18.6%,观影人次达1.87亿,同比增长14.7%,双双刷新春节档票房和人次纪录。
首先,今年春节档电影全部为大IP电影续作或改编作品,观众观影期待很高。而且,还出现了高人气爆款。截止到2月13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100亿的电影,全球票房市场,也达到了17名的高位,而且,这还不是最终结果,排位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有自身的偶然因素,也有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必然因素。
202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势头非常好。根据国家电影局2025年1月1日发布数据,我国2024年电影总票房达425.02亿元,观影总人次为10.1亿。
截至2024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放映市场。根据国家电影局的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达到202.18亿元,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此外,普华永道预测,中国将在2024~2025年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变得更大,是因为影院逐步增加。
2022年以来,我国影院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2023年、2024年,我国影院相关企业注册量分别同比增加38.0%、38.5%至813家、1126家,其中2024年全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速创近十年新高。
这种增加,也是结构性的。
2022年,三线城市就已经成为新建影院的主要增长点,全年新增影院数量达到342家,其次是二线城市,新增影院数量为183家。
相比之下,一线城市的新建影院数量仅占全年新建影院数量的6.9%。
这个趋势一直在持续。2024年,全国新建影院1026家,年度净增银幕4658块。有716家位于三四五线城市,占新建总数的近七成。
从地域上看,西南地区年新增影院124家,西北地区85家,同比分别增长12.73%和26.87%。终端建设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提升,布局下沉市场成为投资者的普遍策略。
不仅是二、三线城市,县级影院也在增加。截至2023年底,我国县级影院已达2784家、银幕12830块,分别占比19.34%、14.86%;乡镇影院数量为2619家、银幕12706块,分别占比18.19%、14.72%。
城乡观影差距日益缩小。
电影院的分布的改变,带来了票房结构的改变,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进一步提升,从2016年的不足30%至2024年的40%。
今年春节期间,根据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5春节档市场洞察报告》的数据,全国三、四线城市的总票房达48.8亿元,占全国的51%。该比重已经比2019年上升了5%。而且,影片在三、四线城市的占比,与新用户占比具有相关性。所以,下沉市场的观影消费,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票房的重要来源。
以安徽阜阳的万达影城为例,春节期间其票房总收入高达400万元,位居全国影院第五,比许多一线城市的影院表现还要好。春节期间该影城观影人数高达5.7万,而整个阜阳2022年的城市总人口也才刚过百万。
影院的分布结构性改变,也带来了影片的结构性改变。低线城市、县域观众,总体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外国影片接受度更低,而更喜欢国产影片。
所以,国产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占比,也开始显著提升,例如2023年中国内地票房中,国产影片占比高达83.77%。这反过来把更多中国观众拉进了影院。
影院的分布,影片的国产化,都促成了“春节看电影”成为一种新民俗。三、四线城市对于“阖家欢”的电影更加青睐,而“阖家欢”类型的电影,观影都是群体性的,购票往往好几人一同入场。所以,这种仪式性的群体行为,极大地刺激了春节期间的电影消费。
中国电影市场潜力票仓在于“轻频”观影人群,即随着影院的下沉让更多观众进入影院,养成观影习惯,让看电影变得不再是“年轻人的事”,所以,拉新用户,让那些鲜有观影习惯、不仅因热门档期某一部影片走进影院的观众,变为经常观影、培养观众观影习惯、提升观影黏性,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电影是一个非刚需消费,情绪的培养非常重要。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培育,一个春节档显然太少了,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圣诞档、国庆档、贺岁档等等。但很多事情,也在电影院之外。
2024年的12月,在提振消费的大背景下,圣诞氛围弥漫商场,是近几年来最浓厚的。往年这个时候,会有很多不过圣诞的倡议,甚至禁令。但2024年底,这些现象少了很多。相反,还有商场、物业主动叫商家布置圣诞装饰的新闻。
不过,虽然商场圣诞氛围浓了,但电影院线却显得异常冷清。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4年的圣诞档期(12月24日至25日)票房(含预售)仅为7724万元,其中平安夜单日票房3846.74万元,创下近十年来的最低纪录。
圣诞档期不行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电影,放弃了圣诞档期,把目光盯向了贺岁档和跨年档。
圣诞档期缺乏重量级大片,进而导致票房表现不佳。过平安夜和圣诞节的人,更多的是年轻人,所以,圣诞节一般适合面向情侣的爱情电影和喜剧电影,但2024年并没有此类重点新片上映。
相比之下,2015年平安夜上映的《恶棍天使》和《老炮儿》等影片曾为市场带来显著增量。当然,春节档也不负众望,再创新高。
某种程度上,没有适应圣诞的电影供给,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圣诞档不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改变了。人心是要慢慢攒的,大家都觉得圣诞节,应该早点下班,和朋友家人,和男女朋友去吃一顿好吃的,去逛逛商场,去看场电影。这个氛围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但近几年,关于圣诞的谣言很多。所谓市场,就是预期、氛围,这些无形的东西,对市场的打击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而是供需两方都会遭受打击。
需求方没有那个兴致,而舆论高度敏感,供应方避险,不敢凑热闹,怕出问题。供需都没意愿,圣诞档自然就凉了。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差异。
计划经济都是很硬的,今年需要多少双鞋、多少酒、多少部电影,多少辆轿车。总之,需要多少产品,需要多少原料,需要多少劳动力,都通过一个线性方程算出来,达成均衡,非常硬。至于消费氛围,不需要。反正都是刚性消费。再不济,单位发票,安排需求。
计划经济的思维中,人的需求是一个纯粹理性的东西。而且,计划经济中,往往是短缺的,也不需要市场促销。但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是人心,是情绪化的东西。今天下班了不开心,买个盲盒;明天下班了开心,去看场电影;看到直播间的衣服很好看,就买了。到了圣诞节想看一部电影。市场经济不是短缺经济,它需要一种氛围来促进消费。
所以,中国电影需要一个更宽松的氛围,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电影才能更多。
No.6205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刘远举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