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庆祝方式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但要论哪个地方的年味最为悠长,广东无疑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代表。这里的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过完元宵节,才算真正过完年。

在广东,春节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七天假期。当北方人在初七就开始收拾心情准备上班时,广东人的年味才刚刚进入高潮。元宵节前的每一天,都是年的延续,都是团圆的进行时。这一传统观念,不仅体现在广东人对春节习俗的坚守上,更融入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了一种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春节的热闹自不必说,从除夕夜的团圆饭到初一的拜年、红包,再到各种庙会、花市,广东的年味浓厚得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火药味和糖水的甜香。然而,当全国很多地方在正月初七、初八就陆续回归工作岗位,开始新的一年时,广东人却依然沉浸在春节的氛围中,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年味高潮——元宵节,还在后头。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在广东人心目中,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压轴大戏。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从传统的兔子灯、莲花灯到现代的LED创意灯,应有尽有,美不胜收。走在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街道上,你会被这种五彩斑斓的光影世界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童话王国。

每逢元宵佳节,很多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会。万盏花灯亮如白昼,十二生肖灯、神话故事灯、现代科技灯交相辉映。人潮涌动中,孩子们骑在父亲肩头,指着高达十米的巨型花灯欢呼雀跃;情侣们手挽着手,在灯海中许下新年的愿望;老人们则驻足在传统宫灯前,给孙辈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在潮汕地区,元宵节的游神赛会更是热闹非凡。以普宁的英歌舞为例,数百名身着彩衣的舞者,手持短棍,在锣鼓声中踏着整齐的步伐。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喊声震天动地,将古代英雄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围观的人群绵延数里,鞭炮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许多海外潮汕人特意赶回家乡,就为参与这一年一度的盛会。


客家地区的添丁上灯仪式同样令人震撼。在梅州的围龙屋里,新添男丁的家庭会在祠堂挂上特制的花灯。元宵当晚,整个宗族的男女老少齐聚祠堂,见证新生命的加入。花灯一盏接一盏亮起,象征着家族的生生不息。鞭炮声中,长辈们为新丁祈福,孩子们追逐嬉戏,整个村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


而笔者这家乡广东新兴这边,每乡每镇的元宵节并非定在正月十五,有些更早,有些更迟,但同样是热闹非凡,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如天堂镇莲塘村、朱所村以及河头镇的河宁村、苏琼村等地,举行抢花炮活动。六祖镇的雅岗村、上洞村、水湄村,新城镇的州背村、大江镇的梭朗村等地举行的走大王活动,太平镇社墟村举行的舞火捞(舞火篮)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新兴县的元宵节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与活力的节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除了吃和玩,广东人过元宵节还注重一个“团”字。在这一天,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忙碌于工作的年轻人,都会尽量抽时间回家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这种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依恋,正是广东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之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广东人依然保持着这种"超长待机"的过年方式。这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当其他地方的年味越来越淡时,广东人用行动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这种文化坚守的背后,是广东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广东人看来,过年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享受生活。从除夕的团年饭到元宵的汤圆,从年初一的舞狮到正月十五的花灯,每一个环节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诠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