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籍留学生可直博!”
2月9日深夜,复旦大学官微突然甩出一份招生公告,瞬间点燃全网。
政策核心就两条:
海外Top100高校的中国籍本科生,跳过硕士直接申复旦博士
不参加全国统考,全程“申请-考核制”
网友评论区秒变战场:
@科研民工:“国内卷保研卷到秃头,留学生却能‘空降’博士?”
@海归预备役:“终于不用看老美签证官脸色了!祖国接我回家搞科研!”
@键盘侠:“懂的都懂,有钱人镀金新套路罢了…”
专家回应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反驳了不公平的说法。“其招生方式和国内的原则一致,即申请考核制,一开始就不确定导师,也是导师集体面试,最后相互选择,公平风险更小一些。也不要把留学生和‘混文凭’‘有钱’简单地画等号,出国留学是我国拔尖科技人才重要成长通道之一,你能说杨振宁、施一公不爱国,没给国家做贡献吗?”
公开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据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81.4%新晋中科院院士,39.2%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海外留学经历。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40%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及超过半数的三甲医院院长,均为留学回国人员。
陈志文还指出复旦此举有着重要的国际政治背景,国家的胜负在于高精尖人才,DeepSeek就是一例,只要人才在,技术突破只是迟早的事。因此,美国等西方大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遏制政策,对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进行严格限制,甚至拒绝发放签证。这种“掐尖”策略导致许多中国学生在完成本科后无法继续深造。
复旦大学的直博政策正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流的重要举措。“这种时候,我们得把这些优秀的孩子接回来,让他们在这些重要领域继续深造,为国家做贡献,是不是?”他说。
招生学科。图/复旦大学
DeepSeek怎么看
复旦大学面向海外中国籍优秀本科毕业生推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政策,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政策既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调整,也反映了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以下是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关于公平性的讨论
公平性争议:部分网友认为,留学生可能通过“捷径”进入国内顶尖高校,绕过全国统考,存在不公平的风险。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但需要看到,复旦的招生程序与国内博士招生一致,采用“申请-考核”制,且有严格的面试和审核机制,能够有效防范不公平现象。
留学生不等于“混文凭”:社会上对留学生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认为他们多是“学习差的有钱人”。然而,数据显示,许多留学生是学业优秀的顶尖人才,他们在海外高校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回国后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背景下的必要性
国际环境的变化: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信息技术等尖端领域进行严格限制,甚至拒绝发放签证。这种“精准打击”策略导致许多中国学生无法继续深造。复旦的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旨在吸引这些学生回国,填补国内高精尖人才的缺口。
自主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必须加快自主培养拔尖科技人才的步伐。复旦的直博政策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减少对国外教育资源的依赖,提升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对留学生价值的重新认识
留学人才的重要性:数据显示,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超过80%的中科院院士和近40%的工程院院士有海外留学经历。此外,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40%的国家科技奖获奖者、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及超过半数的三甲医院院长均为留学回国人员。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留学人才对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打破刻板印象:社会对留学生的刻板印象需要改变。出国留学只是成长路径的选择,不能简单地将留学等同于“不爱国”或“混文凭”。许多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多年后选择回国,为中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潜在挑战与改进建议
公平性保障:虽然政策本身设计合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加强监督,确保招生过程的透明和公正,避免出现“关系户”或“暗箱操作”。
留学生适应性:部分海外本科毕业生可能对国内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够熟悉,复旦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国内科研体系。
社会观念的转变:社会对留学生的刻板印象需要进一步打破,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对留学人才价值的宣传,营造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社会氛围。
中国籍留学生回国直博
会造成教育不公平吗?
对此,你怎么看?
留言说说吧!
编辑 | 韩振
综合 | 中国新闻网 九派新闻 复旦大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