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阳江市政府发布《阳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到2035年,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形成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协作关系,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美丽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建成沿海经济带的深度融湾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海洋城市。

阳春市、阳西县划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

《规划》以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引领,立足全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深化细化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与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方面,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市带位置划定耕地保有量1034.31平方公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73.20平方公里;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000.46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1479.21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521.25平方公里;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372.98平方公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衔接落实省级主体功能区,将江城区、阳东区全域划为省级城市化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21%;阳春市、阳西县划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8.79%。

构建“一主两副、一带三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

“一主”指阳江中心城区。包括江城区和阳东区的东城镇、雅韶镇、北惯镇、合山镇、红丰镇,将打造为引领阳江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极核。

“两副”指阳春城区(春城街道、河西街道)、阳西县城(织乑镇)。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吸纳就业和发展现代产业的能力,建设成为市域副中心。

“一带”指蓝色活力海岸带。聚合滨海发展要素,鼓励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集聚发展一批海洋特色鲜明的滨海城镇。

“三区”指三个空间发展引导区。其中,以中心城区为载体打造南部集聚发展区,集聚产业、人口、服务等要素,促进城区扩容提质、产城融合;由阳春、阳西副中心牵引打造中部特色提升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域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以北部连绵山体为主体打造外环生态保育区,筑牢生态屏障。

构建“一屏一湾多廊道”生态空间格局

在空间策略上,阳江市将依托山海相会自然格局,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以漠阳江水系为纽带,构建“一屏一湾多廊道”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屏”指北部山体生态屏障,由西北部云雾山、东北部天露山等山脉组成,重点加强江河源头区保护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维育;

“一湾”指阳江湾,注重沿湾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湾生态质量和生态景观;“多廊道”则以漠阳江水系为纽带,构建多条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7地将新纳入中心城区 形成四级城镇体系结构

根据规划,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305万,城镇人口230万,市域城镇化率达到75%。

其中,将全面推进中心城区扩容。在省政府批准的《阳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划定的中心城区基础上,纳入双捷镇、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以及阳东区的北惯镇、合山镇、雅韶镇、红丰镇,扩展为新的中心城区范围,规划面积1232.04平方公里。

此外,将构建四级城镇等级体系,除上述1座中心城区外,将建2座副中心城市,为阳春城区(春城街道、河西街道)、阳西县城(织镇);重点镇共13座,为东平镇、合水镇、马水镇、春湾镇、岗美镇、潭水镇、三甲镇、八甲镇、程村镇、上洋镇、溪头镇、儒洞镇、沙扒镇,此外还有15座一般镇。

基本建成“广东沿海经济带交通支点”

至2035年,基本建成“广东沿海经济带交通支点”,阳江作为粤西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与粤港澳大湾区衔接更加紧密和快捷。

基本实现阳江市区30分钟可达各县(市、区),各县(市、区)60分钟可达县域镇(街道);基本实现阳江市区陆路1小时左右可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和周边地市,陆路2小时左右可达北部湾和海南自贸港核心城市。

铁路方面,规划形成由深茂铁路、广湛高铁、赣深高铁西延线组成的“Y”字型高铁骨架网络。积极推进广湛高铁建设,同时,推动谋划赣深高铁西延线、阳江至珠海城际、湛茂阳城际等接入阳江站;规划形成“两主四辅”铁路客运枢纽体系。其中,“两主”包括深茂铁路阳江站、广湛高铁阳江北站;“四辅”包括阳春东站、阳西站、阳东站、海陵岛站。

机场方面,完善航空服务体系,构建“1+2”机场规划布局。近期重点推进阳江机场新建工程,按照飞行区4C标准建设;推进海陵岛通用机场新建工程,服务旅游交通,支持直升机起降点布局;推进阳江合山机场改扩建工程,重点发展通用航空业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