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谓之术,教而育之谓之道!聊身边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留级制度在我国曾长期存在,是中小学管理学生学业、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70后、80后和90后来说,在他们的中小学时光里,考试成绩不合格,“留级”就成了必然。
在一段时间内,不少人反对中小学生“留级”制度。他们认为,留级生不仅挤占了教育资源,而且留级生往往会视为“差生”,容易在校园里被贴上歧视性标签,身处“有色眼镜”包围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于是从2006年开始,当时修订《义务教育法》取消了因成绩差而强制留级的制度,中小学生“留级”现象消失了!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的一条规定,或标志着“留级”制度将被重新启用。
“留级”制度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不少专家也提议恢复“留级”制度
在美国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弗吉尼亚等14个州与哥伦比亚特区,如果三年级阅读水平测试未达标,不允许升级到四年级。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中小学生每年留级的比例最高达到过15%,进入高中之前,有的学区30%到50%的孩子曾经留过级。因为美国的中小学都是义务教育,学生留级自然会占用教育资源。据估算,因为留级,每年纳税人要多负担130亿美元。
在法国,中小学生也是存在“留级”制度的,但是学生“留级”不仅是老师的决定,也需要学生家长同意。如果学生家长不同意的话,学生是不能留级的。据统计,38%的法国中小学生至少留过一次级。
除了美国和法国外,中国的邻居日本也是有“留级”制度的。在日本的教育法实施规则中规定,校长可以因为学生成绩不佳的理由让学生留级。
中小学生“留级”制度在多国存在,我国取消“留级”制度后,近些年,不少专家、家长也不断提议恢复“留级”制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一刀切”地不留级,往往会让部分学业确实跟不上的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导师钱志亮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当前的教育体制,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可能需要终身拼命地追赶。而今天的学校教学,是一个高速度、高效能的运转过程,其实好多孩子并不是学不会,而是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他只是在起步阶段比别人慢一些。因此,我希望能够恢复留级制度,拯救一些孩子,给这些孩子一年的缓冲时间。留级对孩子未必就是坏事,我身边有好几个教授,小学时候留过级,2014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的两位获奖者都曾在小学时留过级。
部分家长认为,对于少数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并不是他们智力有缺陷,而是头脑未开化,学习上反应较慢。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为了赶进度,只能照顾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这就使少数学生学习上总是比别人慢半拍,留下了知识上“夹生饭”。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前面的知识没有学好,学习后面的知识是就会有难度,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差生。
不允许留级,这些智力发展慢的孩子只有跟班走,越差越不想学,到最后,一差到底。
教育的本身是尽量把每一个孩子教好,有的差生留一级就会变成优生,一年对一个孩子太重要了,今年不明白,明年就会了,留级是很有必要的,留着一级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不然一年跟不上,年年跟不上。
中小学生“留级”制度,或将被重新启用!
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其中第14条规定“适度放开特殊教育学生学籍变动权限”,情况特殊的可以允许其降级就读。
此次新修订的学籍管理办法有了突破,针对特殊教育学生开了个口子,允许其降级就读,这被视为一种变相的留级机制,其实就是“留级”制度的隐形回归。而“特殊教育学生”的范围,其实不应只限于智力有障碍学生,也可以包括成绩始终不能及格的“学困生”。
近几年,新生人口骤降,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适龄儿童会越来越少,现有的教育资源完全允许个别中小学生“留级”。允许留级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业困难、长期缺课或身心发展滞后的特殊学生,降一级学习是为他们提供教育补救的机会。对于学业成绩差,家长和学生本人自愿留级的,学校应该尊重其意愿。
或许允许特殊教育学生留级只是一个开始,在不久的将来,中小学生“留级”制度可能将重新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