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您见过来自2000年前的“节能灶”吗?

《人民日报》刊文介绍我市馆藏文物

2月10日,《人民日报》以《2000年前的节能灶(文物里的生态智慧)》为题刊发了温县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鱼纹灰陶灶


汉代鱼纹灰陶灶。

在用火加热食物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追求节能和高效,这一目标在汉代取得明显进展。

文章中说,到了汉代,一种高效节能的炊煮装置出现,就是大家熟知的“灶”。汉代墓葬中经常随葬的陶器虽然是模型明器,不具备实用功能,但它们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灶的真实反映。

这种灶的下部是一个长方体空腔,被称为火膛。火膛的一端是火门,用于添加柴草、进入空气;另一端是向上的烟囱,用于排烟。火膛的上部是一个平面,开出大小不等的圆孔,用于放置圆形的炊具,炊具的边缘与圆形孔紧密贴合。这一设计与农村的传统柴火灶几乎一样,看起来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体现了2000年前人们的节能智慧。

除此之外,汉代灶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清洁环境的追求。早期直接用三足器物在火上烹煮食物,操作者免不了受烟和火的困扰,烟尘还可能污染食物。而汉代灶这种封闭的燃烧环境加上烟囱,可以有效避免烹煮过程中的烟尘污染食物,对操作者也比较友好。人们甚至在火门的正上方加上一小块挡火墙,即使有火焰和烟灰从这里倒灌出来,也不会影响食物的卫生。

文章最后说,汉代,这种灶在南北方地区普遍出现,虽然具体形态有明显地域差别,比如有的灶体是长方形或者梯形,有的是一头方一头圆,但是结构和原理基本一样,体现了不同地区人们对节能的共同追求。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玲 报道

温县博物馆供图

20位“焦作名师”形象惊艳亮相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点击关注 --

总值班:王静锋   统 筹:王 鹏 梁易凝

责 编:王建新   审 核:丰舒潍

编 辑:苗佼菲   校 对:黄小霞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