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国的粮食产量发展历史,袁隆平的名字总是必须要提的。

因为有了他的存在,曾在2007年到2012年期间,推动粮食产量增加20多万亿公斤,极大的解决了我国粮食紧张情况。



但在古时候,还有一个人的名字与袁隆平一样,在整个中华大地被广泛熟知,他就是陈振龙,他曾经冒死从邻国偷回一根藤蔓,没想到因此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这个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吃过,而且有了它的存在,更是让封建王朝的人口数量首次突破1亿。



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陈振龙又是如何将这种作物带回国内的?

朱薯

陈振龙带回的藤蔓,就是来自一种叫朱薯的植物,它又叫做番薯、甘薯等名字。



在当今社会,番薯可以说随处可见,而且街头巷尾也常常有卖烤番薯的,那种甜甜糯糯的口感,是不少人喜欢的小零食。

这种作物不光生性“顽强”,而且产量颇高,在田边地角甚至是坡地那些土地肥力不足的地方,都可以顽强生长,而且它耐寒耐瘠,不用怎么管理就能丰收。



一亩地的产量往往就能达到几千斤,与小麦、水稻这些粮食作物相比,能够领先十几倍之多。

而具有如此特性的番薯,也注定了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正是有了番薯的存在,使得封建王朝的人口数量首次突破一亿。



那么番薯到底是哪个时期传入中国的?陈振龙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带回来的?

陈振龙冒死带回朱薯

朱薯虽然有那么多的优点,但遗憾的是,这种农作物并非原产于中国,而是原产于美洲。

而陈振龙与朱薯的缘分,可以说也是一种巧合,因为陈振龙原本是一个读书人,他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并且在20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



虽说是早早成为了秀才,但他后面的科考之路却并不顺利,后来在乡试中也不幸落榜,不过陈振龙这个人倒是也看的很开,乡试不第后就弃笔从商成了一名商人。

因为经商的缘故,陈振龙有一次去了叫吕宋岛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也正是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朱薯这个神奇的作物。



陈振龙发现在吕宋岛这种叫朱薯的东西到处都是,而且它神奇就神奇在,不光地下的果实能吃,地上的茎叶和梗同样也能吃。

所以在见到这种特别的食物后,陈振龙就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将其带回去,如此一来必能解决很大的粮食问题。



但想要将朱薯带回去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当时的菲律宾正处于西班牙的殖民之下,而这个殖民者又把控的很严,禁止让这些东西流出。

不过这并没有让陈振龙就此打消念头,反而用了一个险招,那就是搞到朱薯的藤蔓,然后将这些藤蔓装到竹筒之内,然后系在船舷隐秘的地方。



这种做法虽然给带回朱薯创造了机会,但也将陈振龙置于了危险之中,一旦被发现他很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过幸运的是,陈振龙最终成功了,他于1593年将朱薯的藤蔓带回了国内,并且开始尝试种植。



而后明朝也恰逢大旱,这个时候陈振龙终于有大展拳脚的机会了,他找到当地巡抚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好在这名巡抚也非常开明,同意了他的想法。

于是,朱薯便第一次在明朝开始尝试种植,而由于朱薯的特性,最后不出意料的大丰收了,为明朝当权者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最后明庭也给这一作物定了名字,就叫做番薯。



要知道在明代以前,即便是盛唐时期,中国的人口也没能超出一个亿,可有了朱薯后,在清朝乾隆年间,人口竟直接达到了3个亿。

由此可见,陈振龙带回的这些藤蔓,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道光年间时,福州的百姓还特意给他建了一座“先薯亭”,另外陈振龙的故居,如今也成为了一处景点。



其实回顾历史,番薯这种作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便是在民国时期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后,也都被被大面积种植。

近代的中国因为连年战争你导致民不聊生,那么底层民众该如何在战乱和灾荒中填饱肚子呢?番薯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国家刚从战火中走出,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所以番薯同样被大量种植,即便是在七八十年代,我国红安县番薯的种植面积也长年维持在20万亩左右。

信息来源:
2019-08-30 14:19 中国网 "他冒死从邻国偷回一根藤,让中国人口多3亿,至今人们都感激不已"
2022-10-18 17:42 新福建 他是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福州这座故居即将开放
2022-08-23 17:46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有一种精神叫“红安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