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写给时间的一封信,在不同的时候会念出不同的味道。
时隔 25 年,《花样年华》导演特别版带着 5 分钟从未示人的隐秘片段,于 2 月 14 日情人节当天登陆大银幕。去年,王家卫监制的剧集《繁花》推出番外短片《好久不见》,宝总与汪小姐在《花样年华》首映上重逢,这波情理之中的联动提前预告了《花样年华》的重映。
这一次,周慕云的烟圈与苏丽珍的旗袍,将在 4K 修复的细腻颗粒中,裹挟着更浓稠的欲说还休,叩问每一对情侣的心跳。
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挂起了《花样年华》导演特别版首映海报。图片:小红书@Rionida
再遇《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重映。
《花样年华》,不只是一部电影。2000 年 11 月 23 日《花样年华》在香港首映;2009 年被美国 CNN 评选为“最佳亚洲电影”第 1 名;2019 年,英国《卫报》评选“21 世纪最佳影片”,它位列第 5 名;2021 年,一段 92 秒的未播出片段在香港拍卖,拍出了 428万 的高价,不仅证明了这部电影的魅力历久弥新,也说明它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映,又不只重映。《花样年华》导演特别版在原来影片的基础上进行 4K 高清修复;电影时常从原来的 98 分钟增加至 103 分钟,会给大家呈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影片只在电影院上映,给现在的观众体验曾经看电影的那种“这次错过了,下次再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的仪式感。
喜欢《花样年华》这部电影的人喜欢的是什么?是身着旗袍风华绝代的张曼玉?是胡同里摇摆的路灯下氤氲着水汽的混沌铺?还是烟雾缭绕的酒店房间里梁朝伟深不见底的眼瞳?又或者不是某一个具体所指,而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正如电影的英文名In The Mood For Love,一团迷雾般的暧昧与无限的徘徊、错过?
都是,也都不是。
电影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讲述报社编辑周慕云与公司职员苏丽珍成了邻居,两人因为各自的伴侣外遇而开始见面,以“侦查捉奸”的名义相聚,因为文学爱好相知,从同病相怜到暗生情愫的故事。
整部电影最令人难忘的一定是苏丽珍身着各色旗袍,提着饭盒去买馄饨的场景。孤灯小巷,雨中石阶,身着华丽复古的立领旗袍苏丽珍被修身合体的裁剪束缚住身体,与周慕云在狭窄逼仄的弄堂里相遇。两人的身体近在咫尺,却没有触碰,她垂着眼皮,一字未吐,唯独旗袍丰富的花色变化透露出她内心的澎拜起伏的秘密。
王家卫对苏丽珍的旗袍如此解释:“常说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一次是活给自己的,套在苏丽珍的行为上面,她的一身旗袍,是她的体面,她的保护色。”
因为体面在先,所以徘徊。而在男女主角游移不定中的情感中,我们不禁产生一种对超凡爱情体验的渴望。我们看到周慕云和苏丽珍在酒店迷离的灯光下共写武侠小说,在江湖世界里你来我往地交锋,在现实中始终“发乎情,止乎礼”;我们看到出租车上,周慕云悄然将手轻轻搭在苏丽珍的手上,不过刹那迟疑,苏便把手收回......一次再一次,偏偏,电影总不到达我们渴望的目的地。它让我们始终悬在爱的刀口上,悬而未决。
这样的情绪,在“船票”对话中达到了顶峰。
一边,周慕云在没有被接通的电话一头自言自语:“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另一边,苏丽珍在2046房间里呢喃:“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
《花样年华》电影剧照
有评论说这个世界最好的电影分为两种,一种是把你填的满满的,一种是把你掏的空空的。《花样年华》应该是后者的极致。就像在这场无果的侦查与排练中,周慕云最终坦白:“我一直在想,他们是怎样开始的。现在我明白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爱情是有时间性的,太早或太迟认识,结果都是不行的。那一年,《花样年华》中的苏丽珍和周慕云错失了一张船票,吴哥窟的树洞倾听了周慕云没告诉过任何人的秘密。
《花样年华》电影剧照
在黄金年代
造就经典
虽然《花样年华》被世界影迷奉为“本世纪最经典的爱情电影”,但是王家卫坚持认为他拍的其实是一个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故事。“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不想拍一部关于外遇的电影,因为结局只有两个……太闷,毫无惊喜。我最感兴趣的是在当时那么保守的环境下,这对男女如何去守住这个他们说不出口的秘密,他们甚至把自己想象成对方的另外一半,试图用角色扮演去了解他们是怎么开始的。”
其实《花样年华》也本不是一个故事。王家卫原本设想拍一部关于食物的短片集,片名叫《三个关于食物的故事》,大概由3个故事构成,每个故事30-40分钟。说的是上个世纪,三样发明彻底改变了男女关系:第一样是 60 年代的电饭煲,它把当时一部分的女性从厨房里解放了出来,走向社会。第二样是方便面,一个人一碗面,是享受单身的开始还是结束?第三样是24小时便利店,它的出现,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一息之地”。
《花样年华》故事的源头是从一个电饭煲开始,是电饭煲的故事。但在拍摄的过程中,这个故事越拍越长,方便面的故事作罢。《花样年华》最终独立成章,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经典。
1999年,王家卫在吴哥窟花样拍摄《花样年华》
当然成就经典的不只是王家卫的任性随心,梁朝伟和张曼玉“少一分不够,多一处太满”的顶级表演。
张曼玉出演的 5 部电影都出自王家卫之手,因此她被称作是王家卫的缪斯女神,可是张曼玉却告诉全世界,“我并非家卫的缪斯,张叔平才是”。
张叔平是一个害羞、安静的天才,他几乎总是拒绝对媒体谈论自己,他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王家卫的合作常客——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和剪辑师。为了成就《花样年华》中苏丽珍的旗袍形象,张叔平在上海掘地三尺,找到昔日上海滩知名的老裁缝亲自缝制。电影中的 26 套旗袍造型无论是布料还是花色,都是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风格。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26个旗袍造型都出自张叔平之手
后来张叔平向王家卫推荐杜可风,自此从《阿飞正传》起,这组传奇“铁三角”联手打造的多部迷魅经典,点亮了香港电影工业的黄金年代。
杜可风在自传体随笔集《漆中之黑》中记录了《花样年华》片场的趣事:他躲在衣柜里偷拍张曼玉,捕捉到她弯腰探头时的惊讶表情,抓拍下她嘴里叼着宝丽来相片的调皮模样。留下许多斑斓的影片拼贴,但是杜可风却把自己的自传随笔集叫做《漆中之黑》,他说“因为漆是一层层叠起来的,正如电影也是一个个字句和画面叠起来的”。
杜可风在生活杂志编辑部
杜可风自传随笔集《漆中之黑》书封
《花样年华》获得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除了张叔平和杜可风还有一个人,李屏宾,他与杜可风同任《花样年华》的摄影。
李屏宾能将光影成诗。2022年他出版了自传散文《光,带我走向远方》,其中写道自己“关灯的秘诀”——“电影摄影课不会告诉你,如果用了很多灯,远方的闪电我们就拍不到,月光下的白色沙漠也不见了。夜景当然有它的制式拍法,但我要的是新的感觉,让沙漠的夜不是如你或他所呈现的夜,而是我要给这个故事的夜。”
李屏宾《花样年华》工作照
李屏宾自传散文《光,带我走向远方》书封
《花样年华》香港首映会时,王家卫为了向刘以鬯致敬,将他的名字打在片尾。事实上,一代文坛大师刘以鬯正是周慕云的原型,他曾在 20 世纪 50 年代作客南洋,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的多家报刊担任编辑。《花样年华》的故事也源于王家卫读过他的《对倒》之后。
电影上映同年,王家卫出版《〈对倒〉:〈花样年华〉写真集》(2000年),书中包括《对倒》的英文翻译tête-bêche以及刘以鬯的访谈。王家卫在序言中国呢写道:“对倒意指时间的交汇(intersection)。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电影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2年的故事。”
刘以鬯
刘以鬯小说《对倒》书封
在王家卫的电影里,音乐是浓的还不开的情绪反应催化剂,音乐完美地与镜头画面结合,成为另一种情感的涌动。日本作曲家梅林茂改写的《梦二主题》(Yumeji's Theme),将原来偏日式的半音小调改写成了极具怀旧气息的凄婉惆怅的曲调,香港 1960 年代的日常生活便在这种凄婉的怀旧氛围中徐徐展开;电影中周璇的《花样的年华》声音一出,一秒就把人带回 60 年代;美国爵士男中音纳•京•科尔(Nat King Cole)的《Quizas Quizas Quizas》创造出了一种如探戈舞步般互相交缠、进退、上瘾、流连的强烈的情感氛围。
《花样年华》电影剧照
时间,电影,爱情
在这次导演特别版中,王家卫导演会揭秘一版时常 5 分钟的 2000 年的周慕云和苏丽珍作为结局;导演透露,2005 年的《蓝莓之夜》亦是《花样年华》的衍生,只不过这故事的背景从香港变成了纽约,演员从张曼玉梁朝伟也变成了诺拉琼斯和裘德洛;更不用说《2046》中的周慕云与各个时期的苏丽珍重逢,上演爱恨情仇;在《繁花》推出的番外短片中宝总与汪小姐在《花样年华》首映上重逢那一刻,谁又会不承认宝总和汪小姐就是 1990 年代的周和苏?
《蓝莓之夜》电影剧照
《2046》电影剧照
《繁花》番外《好久不见》
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故事从未停止,或者说,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周慕云和苏丽珍。
“电影是写给时间的一封信,在不同的时候会念出不同的味道。”王家卫导演在采访中如是说。
于是在回答 AI 提问“如果周慕云和苏丽珍生活在2000年或者充斥着社交媒介的今天,他们会有不同的结局吗”时,王家卫导演毫不犹豫:“肯定不一样。”
时间的永恒与流逝总会轻易覆盖和冲刷很多东西,然而在这永恒的流逝之中,我们总要留下些什么东西——《花样年华》的生命恰恰于此。《花样年华》之所以花样,是因为它是那个年代,是那段不可留、不可追、金子般的时光和记忆。
那么,如果多一张电影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看?
撰文 — Emin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