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DeepSeek引发的资本市场震荡仍在持续发酵。
受股东高位减持1.3%股份、公司澄清与DeepSeek关联等消息影响,6连板牛股青云科技(688316.SH)今日早盘大幅低开,一度跌近13%,但午盘之后股价突然拉升翻红。
钛媒体App注意到,此次减持中的绝大多数股份以大宗交易的方式进行,且在2月10日—2月11日股价逼近新高时,大宗交易折价率超过33%。有分析人士指出,高折价率通常体现卖方的紧迫性或市场信心不足。
不过和最近坐上火箭的股价相比,上市4年至今未能盈利,却更加凸显了公司在商业化上的困境。作为中小云服务商的青云科技,虽然凭借与DeepSeek的“深度链接”吃到了股价红利,但鉴于头部厂商在规模、技术、成本等方面的碾压,青云科技面临的竞争环境或将愈发激烈。
DeepSeek引爆股价,难掩减持焦虑
2月12日晚间,青云科技披露公告称,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嘉兴蓝驰帆畅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嘉兴蓝驰”)、天津蓝驰新禾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天津蓝驰”)履行此前披露的股份减持计划,权益变动触及1%,合计减持1.3%公司股份。
据披露,嘉兴蓝驰于2月6日-2月10日通过集中竞价减持0.24%股份,减持113,730股,于2月10日-2月11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0.79%股份;天津蓝驰于2月6日-2月10日通过集中竞价减持0.06%股份,减持29,669股,于2月10日-2月11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0.21%股份。
来源:公告
Wind数据显示,2月10日,青云科技发生了4笔大宗交易,总成交20.78万股,成交金额978.89万元,成交均价47.1元,折价33.31%。2月11日,青云科技发生2笔大宗交易,成交量27.01万股,成交额1526.22万元,成交价均为56.51元,折价率均为33.34%。
来源:Wind
一位资深证券分析师告诉钛媒体App,在A股市场,大宗交易折价率一般在3%-10%之间,流动性较好的股票折价率较低,冷门股或大宗交易规模较大时可能超过10%。极端情况下,若卖方急于套现或市场情绪悲观,折价率可能超过20%,甚至接近30%。
“大宗交易折价率是市场多空力量博弈的结果,高折价率通常体现卖方的紧迫性或市场信心不足,但需结合交易背景、公司基本面等情况综合判断。”上述人士同时表示。
在DeepSeek概念催化下,青云科技近期股价一路狂飙。交易行情显示,2月5日—2月12日的6个交易日内,青云科技已连续6个交易日“20cm”涨停。截至昨日收盘,公司股价报101.72元,总市值约48.6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随着大股东减持消息披露以及公司对DeepSeek概念的澄清,今日早盘,青云科技股价大跌,截至发稿时,跌超7%,报94.5元,最新市值45亿元。
事实上,包括青云科技、首都在线、优刻得等在内的云厂商节后股价均迎来大涨,一方面得益于市场情绪,另一方面源于他们积极拥抱DeepSeek的模型。
不过相关公司“DeepSeek概念股”的含金量却待考。青云科技也就相关事项进行澄清:DeepSeek系开源大语言模型,任何用户皆可免费基于该模型开展训练工作,进而进行个性化开发或模型优化。公司旗下部分产品也接入了DeepSeek,但公司未与DeepSeek签署服务合作协议,与其没有业务合作,该事项对当前主营业务开展无实质影响,请广大投资者审慎决策、理性投资。
青云科技同时表示,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未直接或间接持有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DeepSeek为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旗下的大模型)公司股权。
持续亏损近8亿,未来之路漫漫
和近日靓丽的股价相比,青云科技的业绩却一言难尽。
资料显示,青云科技于2021年3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中国混合云第一股”。但上市至今,其收入规模始终难有大突破,并且从未实现盈利。
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3年,青云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3.77亿元、4.29亿元、4.24亿元、3.05亿元、3.36亿元,其中2021年和2022年下滑态势明显,2023年虽然有所好转,但仍未回到往年的水平。同一时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0亿元、-1.63亿元、-2.83亿元、-2.44亿元和-1.7亿元,上市之后从未实现盈利。
2024年公司虽然有所减亏,但距离盈利仍遥不可及。据青云科技1月24日发布的业绩预报,预计2024年净亏损9790.73万元,比上年同期亏损减少7216.51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12亿元,比上年同期亏损减少6163.51万元。
就业绩减亏的主要原因,青云科技表示,公司的AI算力云服务已经在持续地贡献收入和毛利,公司AI算力云服务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公司对传统的公有云业务实行了更为精细化的运营,成本有所降低,毛利得到提升。
数据显示,国内算力规模正以年均近3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这种爆发式增长叠加DeepSeek低成本模型正引发AI的效率革命。
当前,中小云服务商纷纷加码智算。青云科技曾公开表示,AI算力服务已成为公司非常重要的新增长点。然而巨头环伺之下,诸如青云科技这类中小云服务商的处境可谓困难重重。
“如果训练和推理成本降低,中小云服务商可能更容易进入市场,利用价格优势吸引客户。然而,头部厂商的碾压效应或许会更强。”
一位长期从事算力行业的人士认为,诸如AWS、Azure、Google Cloud等巨头同样会采用低成本技术,进一步利用规模优势降价,挤压中小厂商生存空间。此外,中小厂商若过度依赖第三方技术(如DeepSeek的闭源模型),可能丧失自主权,利润空间受上游控制。一旦技术更新或合作变动,会影响他们的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1月26日,青云科技发布公告称,子公司青云智算于近日收到客户出具的《GPU算力服务协议》及《补充协议》提前终止通知,客户希望以2024年8月31日为退订日,提前终止原合同。
据悉,该算力大单最早于2024年1月3日披露,主要交易内容为青云智算向客户提供一定数量的GPU算力服务及存储,合同费用总额为人民币1.7亿元。青云科技表示,若后续签署终止协议,预计对公司经营业绩存在一定影响。(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马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