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除鳌拜,晚年又为何后悔并给鳌拜平反?

原因很简单,因为除鳌拜这件事本身就很有问题,更加不应该当成是一项功绩。


康熙和鳌拜影视剧

康熙当年除鳌拜的时候15周岁,放在今天就是未成年,尚在青春期,心智还未健全。

有过青春期的朋友都知道,青春期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情绪化、急躁、冲动,自我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不稳定。

因此,康熙当时的行为简直就是武则天死老公,失去理智(李治)了!


诸葛亮辅佐刘禅

这就好比刘禅一边享受着诸葛亮给自己带来的安逸,一边又理智地拿下了鞠躬尽瘁的托孤重臣诸葛丞相。

又相当于汉昭帝除掉了辅佐自己的霍光。霍光是权臣,但同样的也是忠臣。汉昭帝没死的时候,霍光被后世所诟病的废立皇帝这件事还没发生,等于霍光就是一位全心全意辅佐汉昭帝的托孤重臣。


霍光辅佐汉昭帝

康熙除鳌拜,就相当于汉昭帝除掉了忠臣霍光。你要知道,万历清算张居正还是在张居正死后,但今天都骂万历无情。康熙在鳌拜活着的时候就收拾了他,则被夸成了功绩。

这样一对比你就会知道,除鳌拜,尤其康熙用一群少年侍卫以摔跤的方式擒拿鳌拜,其实就是一种幼稚的政治表现。


康熙用摔跤少年擒拿鳌拜

然后淮下书生再带大家来看看鳌拜本身。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的伯父非常有名,是被称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


后金开国五大臣

鳌拜本人在大清入关前,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战役,为大清定鼎,立下了无数战功。

他本人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皇太极死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争夺继承人之位。作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手握重兵,他与两黄旗其他大臣“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坚决拥立豪格为帝,并不惜与多尔衮兵戎相见。


鳌拜

最终逼得多尔衮作出让步,立了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等于说鳌拜等人的努力,维护了皇太极的血脉,也间接促成了顺治的继位。

之后鳌拜虽多次受到多尔衮致命的打击,但仍然对顺治忠心耿耿。

多尔衮死后,亲政的顺治开始把鳌拜视作心腹,对鳌拜极为敬重。鳌拜也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的各类事务。

顺治死后,鳌拜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一起成为了小皇帝康熙的辅政大臣。


索尼为首的四大辅政大臣

问题就出在这,索尼是正黄旗的,四朝元老,又是四大辅臣之首,但年老多病,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遏必隆是镶黄旗的,因此又常常附和同样镶黄旗的鳌拜。

等于说这三位都是内二旗的,当年都是支持皇太极、豪格和顺治这一脉的,与支持多尔衮的两白旗做斗争。

而苏克萨哈就属于正白旗,原本是依附多尔衮的,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马上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


索尼

这什么人啊,这不是忘恩负义的墙头草吗?因此,苏克萨哈常被索尼等人瞧不起。鳌拜虽然和苏克萨哈是姻亲,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执,宛如仇敌。

当年多尔衮扶持两白旗,压制两黄旗,也多次差点要了鳌拜的命。现在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又小人得志一样地出卖故主而受到重用,自然会被两黄旗的排挤。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两黄旗和两白旗由来已久的矛盾,也可以说是多尔衮留下了的矛盾。


八旗

而矛盾最终的爆发点,其实就在鳌拜要求镶黄旗与正白旗圈换土地这件事上。鳌拜要换地,说白了就是为了打压正白旗,抬高两黄旗的地位。两黄旗是皇帝的内二旗,鳌拜换地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皇家。

搞清楚这个,你就能理解鳌拜为什么要弄死苏克萨哈了。而康熙草率地拿下鳌拜,一定程度上,干的其实是自己的心腹。

这就好比李治打击门阀,其实干的是自己的左膀右臂。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官仪这些人,都算是李治的铁杆。李治拼命地清洗自己的支持者,把自己洗下去了,把武则天洗上来了。得亏武周最终还政李唐,要不然你李治就是妥妥的亡国之君!


李治

因此,作为三朝元老的鳌拜,作为皇太极这一脉坚定的支持者,可谓把一身都奉献给了老爱家。哪怕自己多次差点被多尔衮陷害处死,仍然坚定不移地忠于皇太极和顺治。

可以说没有鳌拜,皇太极这一脉就断了,还这那的。

这样的人,再加上在清朝那样的政治环境下,是决对不可能谋反的。康熙可以说鳌拜有些许跋扈,但你绝对不能说他是奸臣,这也是后来康熙给鳌拜平反的原因了!


康熙和鳌拜影视剧

所以,康熙晚年为什么会后悔除鳌拜,因为他除的就是支持自己这一脉的大忠臣啊,你们觉得呢?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