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当一碗陕西油泼面端上南京街头的餐桌
——“新春走基层”苏陕劳务协作观察
人民网记者 宋子节
韧滑筋道的面剂子在案板上“啪”地一甩,瞬间抻长半尺,扯开甩进沸水中舒展开,煮熟往海碗里一扣,撒上现磨辣椒面、蒜末等一应调料,热油一泼,“滋啦”一声,辛香炸裂。
正午时分,江苏南京鼓楼区的三牛油泼面馆里,挤满了等待品尝油泼面、干拌面、酸汤面的南京市民。
“香!”市民刘先生边娴熟地拌面边称赞道,“这家面馆的厨师是陕西丹凤当地的师傅,味道蛮正的嘛!”
午饭时分,面馆顾客盈门。人民网记者 宋子节摄
距离面馆向西约1000公里,是老板陈伟的老家陕西商洛丹凤县。
23年前,17岁的陈伟怀揣着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前往南京务工,凭借对陕西特色美食的执着追求,从个体小店做起,拉面、油泼面、肉夹馍……一步步建成7家门店、50余名员工的连锁餐饮企业。
“我们每家门店都离不开‘丹凤厨工’这四个字。”陈伟感慨地说,“‘丹凤厨工’劳务品牌是我们在南京开拓市场的一张鲜亮的名片。”
这些年,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已形成聚合运营机构、培训及实训基地、评价中心、孵化基地、职业介绍机构、驻外劳务工作站“六位一体”的建设模式,辐射西安、南京、温岭、杭州等地,成为推动丹凤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一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是靠一批批技能人才用过硬本领、专业服务、良好口碑建起来的。”丹凤县人社局局长李百朝向记者介绍,“丹凤厨工品牌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2 万人,在陈伟开的面馆里,50多名员工绝大多数都是丹凤老乡。”
“品质立住了,品牌也就立住了。”陈伟说,“每一碗用心制作的陕西面,都在为丹凤厨工的品牌添砖加瓦。”
说到“丹凤厨工”,必须得提到一个人——李锋。
30年前,丹凤小伙李锋跟着老乡到南京打工,洗盘子、学拉面、上夜校……摸爬滚打4年后,和乡党合伙在南京开起了自己的面馆。
“那时南京人就喜欢吃拉面,丹凤人最擅长的就是做拉面。”李锋回忆说,“但是丹凤人在南京开的面馆五花八门,有的叫陕西特色面馆、陕记面馆,有的叫陕西油泼面、西安面馆,名字不同,形象也不统一。”
为此,他积极配合丹凤县政府,全力打造规范化、标准化“丹凤厨工”品牌,目的就是确保丹凤的面食风味统一,让更多丹凤人通过这一品牌实现创收。
在李锋等人的带领下,目前,已有8000多名“丹凤厨工”在秦淮河畔大显身手,带动当地万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创业。
“春风行动”现场。丹凤县人社局供图
这几年,李锋的新任务是为更多出门务工的老乡提供帮助。
今年大年初九,作为丹凤县驻南京劳务输出工作站负责人的他早早来到丹凤县火车站的“春风行动”暨“点对点”劳务输出集中欢送仪式现场。务工专车将赴江苏南京、安徽芜湖、浙江温岭等地,确保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引导上车、分发食品、叮嘱安全……“年后还要到南京组织技能培训,新的一年又要忙起来嘞!”李锋笑着说。
如今,这条苏陕劳务协作渠道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3万人,成为东西部协作的有力实践样本。
在陕西,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带动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尤为必要。
数据显示,陕西省农民工总量为820.4万人左右,省外就业占比34.3%,其中,在东部地区就业约占70%。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促进供需高效匹配的意义重大。
“目前,陕西省已培育认定劳务品牌141个,带动就业创业350余万人,其中脱贫人口51万人。”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晓东介绍说。
“旬阳建工”队伍走南闯北,为城市增添现代亮色;“武功绣娘”一针一线,指尖功夫绣出大好河山……三秦大地劳务品牌质效提升,乡亲们的小康生活有了坚实保证。
当一碗陕西油泼面端上南京街头的餐桌,辛香扑面,仿若八百里秦川的烈日长风吹向秦淮河畔的流水人家。东西部劳务协作的春风下,技能提升、就业增收、产业兴旺、民生殷实的崭新画卷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