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 摄

北京中轴线上,巍巍矗立着正阳门。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身历数不清的风雨,却始终坚定守望,把那些难忘的历史记忆,默默珍藏进每一块砖石。

正阳门是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是老北京著名的“京师九门”之冠。其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最初叫丽正门,取“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的寓意;明正统元年(1436年)改名为正阳门,有“正阳显见,觉悟黎烝”“正阳而治,德施周普”的寓意。不过,现在的老百姓更喜欢叫它“前门”,再接地气一点儿,还可以亲切地唤它为“前门楼子”和“大前门”。京城百姓的集体记忆里,好像和前门没有任何生疏感、距离感,大家在歌中唱道:“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我们现在看到的“高高的前门”,是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焚毁之后的废墟上重新修建的。想当年,确实是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而如今,历经坎坷的大前门,依旧威风凛凛,那飞檐斗拱、砖石琉璃,每一处都透着古建筑华丽而典雅的独特风采。

我怀着惊叹和感喟,慢慢走近正阳门。最先看到的,是那高大雄伟的城楼。它稳稳地立在厚实的城台上,通高43.65米,占地面积3047平方米,在北京的老城门建筑里,最为气派宏伟。

正阳门城楼前面是箭楼,既是打仗时的防御工事,也是重要的礼仪象征。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上下4层,南面整齐地排列着4层箭窗,每层开窗13孔,共52孔;东西两面同样设有4层箭窗,每层开窗4孔,共32孔;再加上两侧抱厦各开箭窗1孔,一共有箭窗86孔。1915年改建后,在东西两侧增加了悬空的月台,另外还在最下面两层的方形箭窗上,添加了白色的西洋风格的弧形遮檐,就像添加了一弯又一弯好看的白眉毛,形成美观大方的方形楼窗样式,为这座威严的战斗建筑添加了一份“洋气”的温馨和洒脱。

记得小时候有个香烟品牌“大前门”,烟盒上印的就是箭楼的图案。过去,我去天安门广场参观时常常有个疑问:城楼和箭楼到底哪一个才是前门?其实,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来还有一圈圆圆的月墙相互连接,称为“瓮城”。明清文人笔下的前门,指的是正阳门城楼、箭楼和瓮城的整体建筑。因为位居紫禁城和皇城的前面,所以得名“前门”。到了民国时期,因为交通等原因,瓮城的城墙和东西闸楼被拆掉了,城楼和箭楼才分成了隔街相望的两个建筑。现在的简介牌中把正阳门城楼简称“正阳门”,并注明“又名前门”,而百姓们口中的前门还是一个统称,包括城楼,也包括箭楼。

北京中轴线徐徐向前伸展,串联起正阳门和箭楼,并一直向南延伸至前门大街。大街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商铺,风帘翠幕,户盈罗绮,人流如潮。以前这里是皇帝出行的御道,龙车凤辇,浩浩荡荡,尽显皇家做派。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打北京,正阳门曾经遭到过严重破坏;清末八国联军的炮火,更是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使之一度失去往日的荣耀光彩。但不管历史车轮的辙迹里有过多少坎坷和曲折,大前门终究还是屹立于此,见证着流年的起伏脉络,见证着时代的激荡风雷。

20多年前,我曾登上过正阳门城楼参观。记得当时花15块钱就能进去,细观灰瓦碧檐、朱红梁柱、金花彩绘。楼里有观景台,站在上面感觉豁然开朗,周围的古都风貌尽收眼底。展厅内陈列着肃穆的建筑文物和珍贵的历史照片,讲述了正阳门的建造、修缮和变迁,此外还展出泥塑、景泰蓝、鬃人等老北京特色的民间绝活儿,以及一些名家的书画作品,让人沉浸其中,因留恋而流连。

当年一游,成为心底一份珍贵的京华记忆。此前又欣喜地听到一个好消息:2024年的12月26日,正阳门箭楼再次敞开怀抱,重新对外开放了,每周二到周日的9点至17点都能预约参观。可惜我此次来访忘记预约,只能俟诸来日再慰解这份登临之念了。倘若有机缘沿着古老的台阶登上箭楼远眺,将是一番多么心旷神怡的视觉体验啊!

乙巳年正月初四下午五点,我和妻子一起站在天安门广场南端,仰头瞻望正阳门,久久不舍得离开。那扑面而来的伟岸气势,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和郑重。此时,身边的游客已经寥寥无几,时间仿佛也在此际悄然停住了脚步,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美好。我贴近些,再贴近些,端详着那健美的高墙、厚重的青砖,还有洁白的砖缝,似乎是在翻阅一册册线装的古籍,能辨认出风雨洗礼的岁月痕迹,感应到穿越时空的文明底蕴。环绕着正阳门的城墙,我慢慢踱步,凝视着那历经岁月打磨的古老砖石,胸中涌动起万千感慨。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正阳门可不就是这样一部用砖石和岁月写成的史书吗?它记录了往昔的荣耀和窘迫,也承载着今日的眷恋与回忆,以及明天的期许与憧憬。

这时,我听到妻子召唤。原来她在正阳门东侧发现了一个青砖铺砌成的小高台,这里仿若一个特意留给游人的取景框,为我们提供了捕捉夕阳下的前门雄姿的一个绝佳视角。开阔的小高台上,几丛冬青被精心地修剪成了圆球,像绿色的宝石错落点缀其间,成为恰到好处的景深背衬。站在这儿观看流辉溢彩的正阳门城楼,它就像一个昂首挺胸的巨人,用那宽厚坚实的身躯,稳稳托住西下的太阳。柔和温暖的阳光倾洒而下,给正阳门披上了一层璀璨的金纱,映衬出一份不同寻常的雄伟气魄,每一寸砖石、每一道飞檐,都闪耀着亮丽的光辉,凸显着磅礴巍峨。

当我们返回到正阳门城楼北侧的中轴线上,从高大的城楼券门向南望——穿过箭楼的门洞,可以清晰地一直看到远方的前门大街,那里张灯结彩,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

正阳门南门前面,有铜铸的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这枚标志上的篆字“东西南北”雄浑大气,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瓦当图案古朴厚重,中央的阿拉伯数字“0”宛如一轮蓬勃的朝阳,周围的放射状线条则如灿烂阳光,唤起心中关于诗与远方的许多美丽联想。

正阳门下,是中国公路网络的“正中心”。四面八方,自此出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门开,向前来。深幽的券门仿佛历史的巨大眼眸,瞩望着一个自豪、自信的新时代沿着历史中轴线,向着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进。幸福美满的生活如同画卷在前方徐徐展开,是美丽的春天,是瑰丽的梦想,也是锦绣的前程。

2025年2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大前门的小记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