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的经典名篇,写这篇小说时,张爱玲才23岁,她却能将男人女人在爱情中的各种心思,写得无比真实。
张爱玲
01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白流苏在陪妹妹白宝络去相亲时,凭借自己的姿色与舞艺,抢了妹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回到家里,她就遭受了家人的言语攻击,但她却很开心,她知道妹妹心里一定很恨她,但同时也开始尊重她了。
因为她通过夺取范柳原的青睐,证明了她的价值。
在父权制时代,女性只能通过拥有男性的爱来证明她的价值,女人异化成了男人的附庸,失去了自尊自爱,女人之间,也通过竞争男人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性。
现在,父权制的流毒犹在,因此,白流苏的想法,仍在一部分女性中流行。
02
流苏心里想着:“你最高明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你自己。如果我是一个彻底的好女人,你根本就不会注意到我!”
男人最想要什么样的女人,白流苏一语中的。
鲁迅也曾经说过,中国男人最喜欢拉良家妇女下水,劝青楼女子从良。
很难想象,23岁的张爱玲,就已经将男人看得这样透彻,然而看得透彻又怎样,她还是爱上了一个渣男。
03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男人似乎永远渴望着能被一个女人真正地理解。
他希望她能理解他的过去,理解他曲折的人生,理解他经历的痛苦,理解他求不得的沉沦无用,理解他爱无能的放荡堕落,理解他乱七八糟的生活与乱七八糟的思想。
男人总渴望着被一个美丽的圣女无限的理解与包容,让他得以从糟糕的人生和糟糕的自我中解脱出来。
但他们自己都不理解自己。
范柳原就是这样,他都不理解自己,但他却要白流苏理解他,而他,根本没有想过去理解白流苏。
04
流苏自己忖思着,原来范柳原暗讲究精神恋爱的。她倒也赞成,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
范柳原渴望被理解,所以他想要的是精神恋爱。
白流苏想找的是长期饭票,所以她想要的是结婚。
不要觉得精神恋爱就是非常高尚的情感,实际上,他们都是互相索取的关系。
范柳原向白流苏索取的是精神上的理解,白流苏向范柳原索取的是生活上的安全感。
正因为他们此时是互相索取,所以他们此时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
05
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
白流苏顶着家庭的压力,去香港找范柳原,但却没有获得范柳原的一句承诺,一无所获地回到上海白公馆。
她没有做错什么,却成了一桩丑闻,不得不面对家人亲戚的讽刺与嘲笑。
张爱玲的这一段话,写透了社会舆论对于女性的压迫。
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一个女人主动去追求一个男人,很容易就被说成勾引,如果那个男人是高富帅,恐怕就会被说成引诱了。
06
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一场战争忽然爆发,香港陷入炮火之中,他们花前月下的生活,瞬间被摧毁了。
他们一起躲避炮火,一起忍饥挨饿。
在那个动荡的日子里,钱财、家产全不可靠,唯一靠得住的是身边这个人。相互索取时千言万语依然隔阂,相濡以沫时一言不发却瞬间理解。
这时他们都看透了彼此,这一刻的理解,让他们产生了真正的爱情。
当然,理解也未必是永恒的,他们能在一起和谐地生活了,但是,张爱玲给了一个时间限制,这样的和谐,恐怕也只能维持十年八年。
07
流苏道:“你早就说过你爱我。”柳原笑道:“那不算。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战争前,他们花前月下,逛各种高级的饭店商场,看各种美丽的风景,他们忙着“谈”恋爱,而不是真正去体验和享受爱情,他们从没有真正地相爱过。
香港倾城之时,他们狼狈地躲避炮火,仓惶地忍饥挨饿,但他们却真正地相爱了。
为了成全他们的爱情,一座城倾覆了。
爱情不是花前月下,而是相守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