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哪吒2》热映,小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传递给无数人坚韧、勇敢的力量。湖南21岁的钟浩彬同样不认命、不服输,患有先天性脑瘫的他,在妈妈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坚持康复,凭借一腔坚韧与勇敢,逐步掌握独立进食、书写等基础生活技能。

如同现实版《小小的我》主人公“刘春和”,一路蹒跚前行,2024年考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今年寒假,钟浩彬回到熟悉的湖南省儿童医院,在康复科实习,撰写万余字工作日志。


▲钟浩彬跟着胡继红主任在学习。


出生7个月确诊脑瘫

2月7日,记者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见到钟浩彬。穿着白大褂的他,撑着助行器,紧紧跟在医院康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胡继红身边,学习康复相关知识。听到关键的地方,他便握好笔,将重点记在日志本上。

钟浩彬出生时就有些不同,有早产等不良症状。由于当时对新生儿的神经检查不便,医院没有下定结论。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明显,4个月时家人逗弄时没有反应,7月还不会翻身……妈妈罗曼青将他从娄底带来湖南省儿童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脑瘫。

“简直是晴天霹雳,听到诊断,我难过得无法呼吸。”罗曼青是一名教师,她无法想象,怀里可爱的儿子,无法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成长。

和丈夫一起,罗曼青接受了事实,决心陪孩子康复。卖掉娄底的房子,把家安在医院附近,毅然辞职将孩子的康复当作人生最大的“事业”,钟浩彬从出生7个月开始,就接受康复治疗。


▲小浩彬在接受康复训练。


蹒跚走出勇敢人生

双脚叉开,双手往后僵持,肌张力极高,刚开始康复时,钟浩彬很辛苦,难度也比较大。一个最普通的动作,都要练习几百遍,甚至上千遍。

罗曼青还记得,康复医生为了锻炼孩子肩关节、肘关节、手部的功能,无数次把毛巾搭在他脸上,让他自己拿开。小小的钟浩彬足足练习了四个多月,终于有一次,成功拿掉了毛巾。

“握着那条被取下来的毛巾,我眼泪都出来了。”罗曼青说,这是陪伴儿子康复之路上,最有印象的画面。然而,这是钟浩彬20多年康复路上最寻常的一幕。

记者从医院康复中心保留的影像资料中看到,核心控制训练、智力语言训练、针灸推拿、水疗、电疗……从小小婴儿到大男孩,钟浩彬的康复之路极其漫长、艰难。镜头中,妈妈和医生、护士始终陪伴在侧,医院里很多人都认识这对母子。

付出总有回报。4岁学会翻身;5岁多在助行器的帮助下,学会自己行走;吃饭、写字,一项项生活学习技能被慢慢掌握,钟浩彬摇摇晃晃踏上了求学之路。

就这样一路蹒跚前行,2024年,钟浩彬考进长沙卫生职业学院,选择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这是他熟悉的专业,也是他立志从事的职业。


▲儿童时期的钟浩彬在接受康复训练。


从受助者成为助人者

2024年寒假,钟浩彬通过邮件向胡继红主任自荐,希望到医院康复科来实习。通过面试后,钟浩彬成了胡继红的“小跟班”,跟着老师在门诊跟诊学习,请教治疗的手法、预防并发症的措施等,老师们也对他倾囊相授。

钟浩彬十分珍惜机会,工作日志上足足记录了上万字的学习重点。

“我想帮助更多脑瘫孩子,希望他们可以和我一样,不要放弃,勇敢去走自己的路。”在医院实习了大半个月,钟浩彬坦言收获很多。虽然身体会给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他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优势”,可以深刻感受患者的困难与需求,患儿和家长也对这个“准医生”释放出更多善意。

“一路见证他成长,很高兴可以从医生变为老师。”见证钟浩彬的努力,胡继宏表示非常欣慰,“希望脑瘫患儿家长不要悲观、不要放弃,希望社会接纳这个群体,多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其中”。

寒假结束后,钟浩彬将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他坦言这次实习是人生的转折点,完成了身份心态的转变,也坚定了向前的信心。


▲实习期间钟浩彬写下万余字工作日志。


来源: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