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曾发出震撼性的警告:“战争的导火索往往不是军事需要,而是政治决策。如果台湾胆敢宣布‘独立’,中国大陆很可能付诸武力。”

台湾宣布“独立”的那一刻,是否会成为解放军彻底行动的时机?



“麻烦制造者”赖清德的“过境”风波

2023年8月12日,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赖清德以“参加巴拉圭总统就职典礼”为由展开出访行程,却令人意外地在中途“过境”美国。

赖清德此行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还通过多方接触寻找借机向华盛顿进一步传递“靠拢”信号。

他在美国停留期间,与美方多个政界、商界代表秘密会晤,并在活动中公开宣扬所谓的“台独”理念,试图为自己来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添加政治筹码。



这种操作在大陆方面引起了剧烈反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直言,赖清德的行为完全暴露了其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的面目,发言人称其为“彻头彻尾的麻烦制造者”。

与此同时,大陆媒体迅速展开舆论反击,连续数日刊发分析文章,揭露赖清德的行程背后暗藏的“台独”企图,并明确指出美台勾连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赖清德高调动作之下,台湾岛内的反应同样掀起波澜。

一些支持“台独”立场的政治势力为赖清德的“过境外交”欢呼,认为这是对民进党选情的有力提振。但大量普通民众则对其图谋表示不满。



部分台湾学者警告,赖清德的言论将进一步加深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恐将台湾推向危险的境地。

“一意孤行的‘台独’言论,不会为台湾带来实际利益,”有岛内时事评论员直言,“反而可能招致无尽的灾难。”

在民众抗议声音的背后,隐现的是岛内对“台独”的潜在抗拒情绪——很多台湾民众并不相信“脱离现状”会为他们带来实际的好处。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赖清德的高调“过境”活动也持审视态度。

美国政府依旧保持其惯有的“模糊政策”,一方面为赖清德提供有限的政治支持,另一方面却避免给予实质性承诺。



军购计划的背后玄机

2024年5月20日,赖清德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旋即批准一系列高昂的军购计划。

近年来,美国向台湾推销各种军事装备已成常态,但赖清德上任后通过的这三项军购无疑标志着台伪军方预算和战略规划向高风险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公开信息显示,台湾计划在2025年购买6架E-2D先进鹰眼空中预警机、10架MH-60R海鹰反潜直升机,并重启对M109A7自行火炮的采购,三项合计金额超过千亿元新台币。



有台湾知情人士透露,这些采购方案并非完全由台湾主导,而是与美方通过多轮沟通后“被动接受”的结果。

以E-2D空中预警机为例,虽然该设备确实具备提升空域监控能力的重要作用,但在台湾实际地形条件下,效用或许会大打折扣,台伪军方内部对此早有争议。

对此,台湾时事评论员王炳忠指出,这些军事采购体现了赖清德对美方的极度倚赖,他试图通过具体的军购合同向美国表明“台湾愿意付费”,以此换取华盛顿对台政策的不变。



这种依赖模式并非始于赖清德时期。

实际上,台湾当局对美军购,长期以来都由美方主导,台伪军仅参与需求提交的基础阶段,最终的决策和装备清单往往由美方敲定。

此前,台湾当局曾多次要求采购F-35隐形战机等新一代尖端武器,但遭到美国断然拒绝,认为此类武器可能会“刺激中方反应过度”。



反而,美国更倾向向台湾当局出售一些相对传统、石其全生命周期维护费用昂贵的武器设备,使得台伪军防务系统花费大量预算,却难以获得理想的防卫能力。

一些岛内人士认为,目前的军购方案更多地是政治声明意义大于实际用途,其根本目的是取悦美方,换取赖清德政府更大的国际空间。



美国的双面策略

一直以来,美国对台海问题的态度都耐人寻味,既含糊又复杂。

表面上,它声称支持台湾“自卫”能力,强调帮助台湾应对所谓的“威胁”;但私下里,美国却十分清楚,真正的冲突将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这对美国自身利益毫无好处。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美国对台伪军售的表态。历年来,美国在公开场合都会将对台伪军售描述为所谓的“强化台湾自卫能力”,但同时又暗中提醒台当局不要做逾越红线的事情。

2023年,美国国防部官员强调,军售的重点是维护台海的“现状”,而非推进“台独”。



以乌克兰危机为例,美国意识到一场复杂的大国博弈可能开销巨大且不容易结束。

在台海问题上,美国并不愿意陷入乌克兰式的困局中,因为一旦台海冲突爆发,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军事成本以及外交孤立都可能令华盛顿疲于应对。

基于这一考量,美国的对台策略始终包含着“有限支持”的意味,但后果交给台湾处理。



美国的策略很明确,即通过模糊承诺给台当局提供存在感,同时也以这种模糊性避免中美直接冲突的爆发。

美国在学术和智库领域出席的多场对话会上,专家们也频频表达对于“台独”危险性的警告。



哈佛大学教授沃尔特在2023年的一次国际论坛上直言,台海和平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冲突爆发将极大损害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地位。

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进一步强调,战争的代价往往是出于政治而非军事必要,而美国在台湾议题上的挑衅行为可能最终无法自控。

这种警告犹如暗流涌动,透露出美方内部对于“过度介入台海”的忧虑。



历史教训

随着赖清德在公开场合持续发表“台独”言论,其立场愈加鲜明,让美国内部一些学者、智库与政界人士对台湾未来的走向感到担忧。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国际论坛上曾指出,战争的爆发通常源于政治需求压倒了军事理性,这是一种“政治优先于常识”的危险现象。



他特别提到乌克兰战争的启示,认为台湾应从中汲取教训。

米尔斯海默强调,如果台湾当局能够避免高调谈论“台独”,并谨慎处理敏感议题,当前虽然脆弱但仍维持和平的台海局势就有可能避免走向战争的深渊。

如果台当局急于宣布“独立”,情况可能会迅速失控。



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斯蒂芬·沃尔特曾谈到,重大历史事件常常具有某种可能被重复的特征。

例如,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将台湾可能发生的冲突比喻为类似珍珠港事件的灾难性后果。



沃尔特指出,珍珠港事件之所以爆发,源于日本的战略误判和军事冒险,结果不仅未能达成自身的目标,还反而将自己拖入了一个无法脱身的战争泥潭。

他警告道,如果台湾当局固执己见、不吸取历史教训,那么类似的不可挽回的后果可能在台海问题上重演。

当然,沃尔特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日本是独立的国家,可台湾不是。



这些来自学界的声音其实并非没有现实依据。

美国内部一些注重实际利益的政界人物也在对台政策上持比较保守的态度。

根据外媒报道,部分美国国会议员私下表达了对赖清德“台独”立场和操作的担忧。



他们认为,台湾如果因挑衅性政策而触发中方强烈反应,美国可能陷入一个两难境地:进退失据,不介入可能被盟友指责放弃责任,介入冲突又可能造成高昂的军事代价。

截至目前,美台关系依旧处于谨慎而微妙的相处阶段,台海形势也因这一不确定性而显得更加敏感。



马英九批评“大罢免”行动

2025年2月3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在社交平台脸书上发文,对民进党推动的“大罢免”行动提出严厉批评。

马英九特别提到,当前台湾内部的政治操作已经引发广泛的不满。

他在文中写道,并进一步呼吁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能够“多加思考”,不要让本就分裂的台湾局势进一步恶化,而是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着想。



据了解,“大罢免”行动是民进党近期主导的一项针对反对派高层政治人物的计划,意在通过罢免涉及多个党派的地方议员、基层干部等,削弱在野党对民进党政策的反对和制衡。

一些反对“大罢免”的声音认为,民进党此举实则是为了巩固权力,不惜牺牲社会安定为代价。



马英九提到自己在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两岸关系达到台海几十年来的最佳状态。

他提醒民众,过去的八年时间,两岸不但在经贸、文化上有许多实际合作,还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互信。

特别是海峡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的实现,为两岸和平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自他卸任以来,两岸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多次逼近紧张的临界点。



马英九呼吁赖清德政府能够放下意识形态的执念,不要再寄希望于那些既无前景也无外援的策略。

他提醒道,任何脱离大陆的路线不仅不可能实现,还可能让台湾陷入更深的困境。



针对两岸未来的关系,他最后提出坦率的建议。

他强调,台湾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两岸和平稳定的局面,也离不开与大陆的合作。

他呼吁赖清德和民进党要“以天下苍生为念”,彻底抛弃那些没有出路的“台独”幻想。

他希望现在的台湾领导人脚踏实地,通过具体可行的政策调整,重新为两岸寻找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

参考资料:马英九喊话民进党摒弃“台独”幻想,彻底改善两岸现有关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