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而农村的老人也日渐老去,离开,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甚至消亡了。
就拿小编所在的村子来说,在今年春节期间对此就感触特别深。现在村里很多的房子废弃了,年轻人也多数在城里买房、安家了。
毕竟如今年轻人留在村里没有什么挣钱的机会,当他们的父母不在了,很多就不再回来了。春节去走亲戚,发现很多村子都是如此,一些偏远一点的村子,更是见不到几个人了。
随行的人员都在说,以后这样的村子会越来越多,可以说未来合村并镇是大势所趋了。
合村并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的地理版图。这项政策背后,不仅涉及资源配置的优化,更关乎乡土文明的传承与新生。其中有五大类的村子大概率都会被整体搬迁,有你们村子吗?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类,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庄。这些村庄多位于深山、荒漠等自然环境复杂的区域,交通极为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极大。
比如在一些山区,村民出行要翻山越岭,道路崎岖难行,不仅阻碍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也限制了物资的运输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些地区可能还面临着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等问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整体搬迁能够让村民摆脱恶劣的自然环境束缚,在新的聚居地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享受完善的交通、水电、教育等基础设施。
第二类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村庄。
在自然资源部的监测数据中,全国有12.6万个自然村存在地质灾害隐患,这些"悬崖上的村庄"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50亿元。比如之前云南怒江沿岸的17个傈僳族村寨,因山体滑坡风险已启动整体搬迁。
还有一些位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或者是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村庄。这些地方的人类活动,哪怕只是小规模的农业开垦或生活建设,都可能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这些村庄搬迁出去是必要之举。搬迁后,原有的土地可以进行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第三类是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的村庄也会面临搬迁。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修建大型水库、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不可避免地会占用部分村庄的土地。
例如修建水库时,会淹没大片区域,处于淹没区的村庄就必须整体搬迁。虽然搬迁会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生活变动。
但从长远来看,重大项目的建设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村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且,在搬迁过程中,政府会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妥善的安置,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类是人口流失严重的空心村,也在搬迁范围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许多村庄人口锐减,房屋闲置,形成空心村。
这些村庄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公
共服务设施难以维持,学校、卫生院等因缺乏足够的服务对象而难以正常运营。
长期下去,村庄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越来越衰败。合村并镇可以将这些分散的人口集中起来,整合资源,重新规划建设,使公共服务设施能够高效利用,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为乡村的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还有那些规模过小的村庄。
这类村庄往往人口稀少,在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供给上存在诸多困难。由于人口基数小,建设和维护基础设施的成本相对较高,却难以达到规模效益。
例如,修建一条通往小村庄的道路,成本高昂,但受益人口有限。通过合村并镇,将小规模村庄合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村民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而且,人口流失的"空心村"呈现触目惊心的数据:民政部统计显示,全国有4.3万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30%。在河北太行山区,某个300户的村庄仅剩27位老人留守,村小学的最后一名学生已于2020年转学。这类村庄的基础设施维护成本已超过新建安置区的投入。
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合村并镇不过是乡村演进长卷中的一页。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保留乡村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为这场变革划定了人文底线。
未来的乡村图景,应是现代设施与乡愁记忆的交织,是产业兴旺与文化传承的共生。当最后一盏搬迁卡车的尾灯消失在村口,新社区的广场上应响起融合传统曲调的新民谣,这才是乡村振兴应有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