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电影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燃动银幕,实现票房收入和观众口碑双丰收。据国家电影专资办官网数据,截至2月12日22时,影片票房已超过94.81亿元,突破百亿元已无任何悬念。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结尾留下了不少悬念。许多影迷津津乐道的是,天元顶将龙宫石柱变化成了金色铁棒。这铁棒是个啥成分,相信大家都猜到了。它正是《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标志性武器金箍棒。孙悟空这才是真正的仙界顶流啊。由此,又引发了在下一部《哪吒》3里,《西游记》与《封神榜》剧情双向奔赴的热议。
金箍棒?
在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灿烂星空中,《西游记》与《封神榜》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的星辰,各自以独特的笔触勾勒出庞大而奇幻的神话世界。然而,当我们深入对比这两部作品时,会发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哪吒这一角色在《西游记》里表现得极为活跃,而孙悟空却从未在《封神榜》中出现过。
这背后隐藏着两部作品在神话体系构建、角色文化内涵以及故事主题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差异。
从神话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西游记》与《封神榜》虽同属神话小说的范畴,但其根源和发展路径却大相径庭。
《西游记》源自民间口口相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巧妙融合了佛道两家的丰富元素。哪吒在佛教中是重要的护法神,被尊称为 “那咤俱伐罗”,在道教中,他身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西游记》在搭建自身神话体系时,吸纳了哪吒这一被大众熟知的角色,让他在孙悟空的冒险旅程中多次现身,与孙悟空展开激烈交锋,二者你来我往的精彩“对手戏”,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还极大地增强了神话世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孙悟空和哪吒
反观《封神榜》,它主要依托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以及道教的封神故事。这部作品构建的神话体系,重点聚焦于阐教、截教之间的激烈纷争,以及各路神仙在封神过程中的复杂纠葛。在这个体系里,围绕封神大业,姜子牙、杨戬、妲己等众多神仙、妖怪和英雄人物纷纷登场,他们的故事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且自洽的神话世界。
孙悟空这一角色诞生于天地之间,其独特的身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封神榜》所构建的商周封神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倘若强行将孙悟空融入其中,不仅会破坏原有体系的完整性,还会使整个故事的逻辑陷入混乱。
从角色文化内涵方面剖析,哪吒和孙悟空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象征。哪吒的故事充满了叛逆与抗争精神,他闹海杀死敖丙,甚至剔骨还父,这些情节大胆地展现了对父权和传统秩序的挑战。但最终,哪吒通过莲花化身获得新生,走上了“改邪归正”的道路,成为守护正义的神灵。这种文化内涵与《西游记》中孙悟空从叛逆到成长的经历有着相似之处,二者在故事中的碰撞与互动,能够引发读者对人性、成长和正义等话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精神内核。
西天取经
孙悟空作为天地孕育而生的石猴,自诞生起就追求自由、平等,他敢于挑战天庭权威,大闹天宫的情节更是将其反抗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民间对自由、正义和英雄主义的向往与追求。而《封神榜》的主题是封神大业,核心在于顺应天命、完成封神任务,整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各归其位、顺应命运安排的思想。孙悟空这种极具个性和强烈反抗精神的角色,显然与《封神榜》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难以融合。
从故事主题层面来讲,《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核心线索,讲述了他们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的传奇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哪吒作为天庭的重要战将,多次参与对孙悟空的围剿,在唐僧师徒取经途中也时常伸出援手。哪吒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与取经主题紧密相连,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
《西游记》里的哪吒
《封神榜》的主题围绕商周交替之际的封神之战展开,通过描绘阐教、截教等各方势力的争斗,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激烈较量,以及封神的过程和深远意义。整个故事紧紧围绕商周历史和封神大业,孙悟空的取经故事与这一主题毫无关联,自然无法在《封神榜》中找到立足之地。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有哪吒,而《封神榜》中无孙悟空,是由两部作品在神话体系构建、角色文化内涵以及故事主题等多方面的显著差异所决定的。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独特魅力,每一部作品都以其独有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