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皆不是
海军在西方列强眼中,是护卫国家海外利益、保卫海上交通线的武装。但清政府亦步亦趋地建起北洋海军,出发点却是为了防住大海。
1886年,北洋海军从德国购买的铁甲舰“定远”、“镇远”归来,一时威震东亚,持续十年之久的中日两国海军竞赛以中国的压倒性优势而暂告一段落。
此后的几年里,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沿海频发的海患消弭不见,每年北上南下四处巡防的北洋海军成了东亚海域最为活跃的海上力量之一,清政府投资建设这支海军的目的已然实现。
1890年,户部上奏,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北洋海军的发展就此停滞。
值得玩味的是,在高层官场上,除了李鸿章有过一份语近犯上的辩争上奏,并没有任何的反对和质疑声。
也就是在1890年,世界海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装备技术和战术 思想革命。伴随着新式速射炮的诞生,适应快船、快炮的纵队机动战术跃居为主流。日本海军抓住了这一机遇,迎头赶上,在1891年前后就跃居亚洲第一,而被锁住了手脚的北洋海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人超越。
1894年春天,中日关系因为朝鲜半岛问题趋于紧张,大战无可避免之际,中国社会对北洋海军的容忍终于告一段落。还在中日两国围绕朝鲜进行外交折冲时,催动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一搏的舆论声音便开始出现。随着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8月1日中日宣战,这种催逼北洋海军打仗的舆论声势越来越大。
(《甲午风云》剧照)
分析史料,可以十分容易地发现,催动北洋海军作战的舆论声音对于当时的战争走向、战场方略、敌我实力对比全无了解,所秉持的是一种坐在道德制高点上任意品评指责的评判者态度,北洋海军则成了被审判和被议论的对象。
北洋海军坐守军港,被参为畏葸避战;北洋海军出发巡海,则被骂为是畏敌来攻而远遁。总之,进退皆不是,任何举动都可以被作为罪状而遭到批评。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更多人内心其实更希望北洋海军上阵的结果是战败出洋相,如此不仅可以一释之前容忍海军所积郁的怒火,也可以证明建设海军及其相关的洋务建设活动都是不正确的。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后,舰只损伤严重的北洋海军开 始走下坡路。因为舰只伤情严重,舰队迟迟未能重回海上活动,围绕北洋海军的舆论抨击在这时越来越激烈。为了证明北洋海军的失利是人祸,各种围绕北洋海军的谣言纷起,这支曾经的亚洲第一海军的形象开始遭到涂抹并发生扭曲。
舆论对北洋海军的抨击中,出现了诸如海战时丁汝昌躲在蓬莱阁上纵酒呼卢,北洋海军平时巡阅时率淫赌于上海、香港,丁汝昌治军过宽,不能进退一士卒,且和士卒一起赌博等故事。
(影视剧中反映北洋海军腐化的一幕)
而北洋海军一些军官在拟写战斗失利的原因分析时,某些人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为了找战败原因而去找原因,将很多原本正常的训练作业活动描述成有可疑之处。所谓北洋海军平时训练弄虚作假、火炮设计前预量距离这类将正常事说成不正常的问题,都在此时埋下祸根。
举国舆论对北洋海军歇斯底里式的抨击,至北洋海军覆灭而告一段落。1895年2月,北洋海军被困刘公岛,终日和日本海陆军对抗时,清政府朝廷和舆论大都不考虑如何救援这支海军,而是在谋划撰写抨击北洋海军覆灭的文章。
北洋海军真正覆灭后,果然在舆论中被描述为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清政府也一股脑儿地将北洋海军所有额定编制撤销,幸存人员遣散,又将从海军衙门开始到内外水师学堂的各种海军建设机构尽行停办。
至此,传统社会对那支被容忍着的海军,取得了报复式的反攻胜利。
发 酵
有关北洋海军的话题,随着北洋海军的灰飞烟灭,在甲午战争后一度转冷。尤其是在巨大的海防压力面前,清政府重新举办海军,而且是由原本的清流保守派们主导海军建设,此时社会对于过往海军的批评之声暂歇,而多着眼于新建的海军。
更重要的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严重刺激了中国知识阶层中的青年一代,原本顽固保守的社会氛围开始瓦解,主张学习东洋,乃至进行更大程度的改革变法的思想,在知识阶层中涌动。
可是在甲午战争后,巨额的赔款和大面积的割地给中国造成了 空前的灾难。在此之后,在顽固和进步等不同思潮的纠缠、争斗下,又出现了百日维新的失败,进而出现了庚子国变等更大的社会灾难。进入民国,连年的政治混斗和内战,更是使得中国国势一蹶不振, 彻底堕入末流国家之列。
对此,痛心疾首者开始反思中国失败的根源。此时,作为中国近代命运分水岭的甲午战争被再度提起,而北洋海军作为失败原因中的重要一环开始被重新审视。
不同的是,此时的议论者很多都已不是北洋海军时代的人,议论中所述的事情也更多的是道听途说。很多人对当时吏制、军制的不满,都借着抨击北洋海军而抒发出来,开启了将北洋海军的历史当作现实批评由头的先河。
除此外,一些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读到了一些关于甲午海战和北洋海军的小说、传记,其中的故事大多是此前中国舆论关于北洋海军的讨论中闻所未闻的。因为自身并不具备甲午战争和北洋海军研究的识见基础,于是这些人大都直接采信,并借着翻译、节选,介绍进中国。著名的“定远”舰主炮晾晒衣裤、北洋海军总兵刘步蟾是卑鄙怯懦的小人、“定远”舰飞桥被自己发炮震塌等桥段都以这一途径传回了中国。
(北洋海军统帅丁汝昌)
民国时代对北洋海军的黑化,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到达一个顶 峰。面对当时日本咄咄逼人的外部压力,国内社会上针对军队腐化、政治腐化的批评,习惯将北洋海军拖出来当作标本议论。
在一些人看来,尽管议论的所谓依据、罪状几乎都是编造的故事,但只要最后总结出的道理正确,求证的过程和拿来的论据是否正确、合适,都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抨击的猛烈程度,可以从一个突发事例中看出:20世纪30年代,民国海军部竟然曾被空军刊物上的一篇文章所激怒,将空军司令部诉诸公堂,理由就是对方过分地抨击、黑化海军先烈。
现代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面对重新走向大海的国家战略思考时,有关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海军——北洋海军的议论,又逐渐升温。
这一轮讨论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更不是北洋海军时代之人,但对于北洋海军的议论进入了更广阔的方面。其中,北洋海军是甲午战争失败乃至近代中国失败的根源的观点仍然有大量信者。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在综合过往关于北洋海军的各种负面化记录的基础上,议论者凭着想象力又衍生出了很多穿凿附会的新罪证。
例如邓世昌在舰上养狗代表军纪败坏,丁汝昌不是海军出身因而具有原罪,北洋海军黄海海战的阵形错误,北洋海军黄海海战不懂得设立代理指挥员,北洋海军平日里以军舰走私,等等。加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甲午战争中因临阵脱逃而被处死的将领方伯谦的旁支后人在怂恿下,发起了为方伯谦翻案,要将方伯谦树立为民族魂的活动。
为了洗脱方伯谦的罪名,翻案者又编造了一系列虚假的故事,诸如李鸿章、丁汝昌搞派系斗争,打压方伯谦,邓世昌有勇无谋,与其冲锋导致损失一艘军舰,不如方伯谦逃跑得以保全一艘军舰等,使得原本就已被舆论惯性影响得混乱不已的社会对北洋海军的印象变得更为杂乱。
新时代出现的这种抹黑北洋海军的现象,其用意和百年前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于借古喻今。为了说明一个现代的道理,在寻找负面典型时,刻意将任意歪曲的故事嫁接在北洋海军身上:说腐败问题时,可以拿北洋海军作为证据;说军人没有战斗精神时,也可以拿北洋海军作为证据;说走私问题,还可以拿北洋海军作为证据。
百多年来出现这种几乎一脉相承的抹黑北洋海军的现象,骨子里的原因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以及非忠即奸的简单思维,还有至今在舆论中根深蒂固的古旧的历史观:胜利者从降生时开始,必定伴随天现祥瑞,此后一辈子都不会有任何的错误,其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后来胜利的必然导引;而失败者追溯起来,其从降生开始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被描述为导致其最后失败的原因。
国人从甲午战争失败时就开始思考其失败之因,但扪心自问,除一代代将北洋海军越描越黑外,真正的失败之因是否有过思索?是否已经找到?当甲午战争这场举国、全民族性的大失败的责任落到一支具体的军队头上后,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已经脱身事外,甚至扬扬得意地扮演起对这支具体化军队的道德裁判者。
在封闭黑暗的清末,北洋海军实则是照亮了通向近代化之路的微弱火光,虽然最终不幸熄灭,但它所指向的那个通往世界、拥抱世界、融入世界的方向,实际是正确的方向。
以上内容节选自陈悦:《沉没的甲午:北洋悲歌与晚清大败局》,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2024年9月,感谢天喜文化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