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2月13日讯(记者 邹春霞 通讯员 乔晓婷 胡斌 摄影报道)元宵节这天来福山,真是来着了。

鼓点响起、秧歌进城……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福山一年一度的大型民俗表演——“秧歌进城”,不仅让市民过足了眼瘾,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

秧歌、锣鼓、高跷、抬阁……8个镇街45支秧歌队都有“绝活儿”,2000多名基层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沿街献艺“斗”舞,福山雷鼓、葛庄开山鼓、跑大营、下官抬阁……民间非遗表演轮番登场。


穿越百年的“老味”秧歌亮相

上午9时,秧歌表演开始。“咚!咚!”远远地就听见震撼的擂鼓声,来自福山区清洋街道宋家疃社区的福山雷鼓队伍开路。19名队员身着鲜艳服装,双手持着鼓槌,擂鼓的汉子把红绸绳套在脖子上,把大鼓斜挎在腰间,左手托鼓边,右手挥鼓槌,随着节奏用力击打。

弓步、马步、丁字步,脚步变换中,身法张扬有力。刻有龙凤戏珠的鼓槌长45厘米,鼓穗随着鼓槌飘动,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

福山雷鼓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城北宋家疃为主,涉周边18个村,当地俗称“宋家疃雷鼓”。


雷鼓不仅大还沉,鼓面直径1.2米,每个都有30斤左右,鼓皮、鼓边更是厚实,普通人抬着它走都很费劲儿。在演出过程中,表演者不仅要有统一规范的行进步伐,还要展现抡鼓槌花样甩穗、捶打鼓面、击打鼓边等动作。

“让新人们上台锻炼,让我们的雷鼓传承下去,生生不息!”福山雷鼓队队长李培峰说,自己从15岁就开始跟着本村雷鼓传承人李克明学习,为了更好地传承雷鼓技艺,多年来宋家疃以老带新,保持队伍的新生力量,让老技艺传承下去。

跑大营、抬阁……秧歌队纷纷亮“绝活儿”

鼓声阵阵,钹光闪烁。

福新街道大杨家村的开道鼓队亮相演出现场;门楼街道葛庄村“古韵鼓鸣”开山鼓队演出已有300多年历史;东厅街道福山非遗《渔灯舞》方阵出场,身着彩衣的少女们手持鱼形彩灯,随音乐翩翩起舞;张格庄跑大营表演队,表演有百年历史的节目——跑大营,现场“唐僧”“沙僧”“猪八戒”诙谐逗乐,惹得观众笑声阵阵。


有200多年历史的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官抬阁格外引人注目:两组抬阁分别由18人组成,每组有2名孩童在抬阁上,演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白蛇传》。

“之前在网上刷视频时,就对下官抬阁充满好奇,没想到今天能在现场观看表演,真是太过瘾了。”第一次现场看抬阁表演的市民刘静宜赞不绝口。

民间艺人街头“斗”秧歌

福新秧歌队身着艳丽服装,挥动着彩扇腾挪跳跃,将胶东秧歌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门楼街道的孩子们身着南庄大樱桃、西马疃草莓、仉村孙萝卜等农产品造型服装,特色丰收场景超亮眼;高疃小腰鼓方阵红绸飞扬,跳跃间舞出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头戴花环、手持梨花,高疃镇机关干部组成的梨花仙子方阵一上场,观众就齐呼“养眼”,美女们飘逸如风,真如梨花带雨;一群少年手擎金龙,脚踩轮滑,将传统舞龙与酷炫运动完美结合;杂技“赤焰惊空”“擎缸绝技”引得群众阵阵惊呼……


高跷队、川剧变脸、少数民族舞蹈、马头琴演奏、丑婆大秧歌、海阳大秧歌、东北大秧歌等同台献艺,一条街展示了多种多样的秧歌形式。鲜活的角色,演绎着民间百态。

福山“秧歌进城”活动自2002年开展以来,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如今,“秧歌进城”作为福山区“海洋大集新春季活动”代表项目和“文明实践我行动”——传统节日元宵节地方特色集中示范活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众的热切期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