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明变积分,让积分有价值。为弘扬六尺巷礼让家风,引导辖区居民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调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近年来,桐城市不断探索积分制推进基层治理,通过上下联动、多方融入、协同发展,打造了新平台,树立了新风尚,产生了新效益,实现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有“镜子”可照、有“规则”可依、有“榜样”可学,蹚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上下联动共建“新平台”
管理平台建设是积分制的基础,桐城市始终把上下互动的响应机制贯穿在城市社区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中。
突出党建引领,建立积分管理体系。依托市级基层党建暨社会治理一体化系统,开发全市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完善志愿服务积分管理体系,统一制定积分制管理居民行为约束“负面清单”和劝导式“正面清单”共40条,明确积分组成内容,确保积分制管理更有公信力。
突出指标分类,完善积分考核细则。在实施方案基础上,围绕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规范社会秩序、模范遵纪守法、热心公益服务、支持社区工作等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细化文明创建、交通劝导、捐资助学、纠纷调解等14项志愿服务类别,通过计分到岗到户、打分到人的形式进行管理,使志愿服务通过积分制实现高效运转。
突出结果运用,严格积分奖惩兑现。将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以奖为主、罚为辅,全市24个城市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积分兑换超市”,确定积分兑换方式和物品。年度累计积分作为“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先评优的依据。对高积分户在发展党员、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优先安排。
多方融入共治“新风尚”
为实现积分管理对象“全覆盖”,桐城市各城市社区调动多元力量发展潜能,焕发了基层治理新风尚。
党员争“分”,“积”强基层组织力。制发《关于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红色治理季”活动的通知》,持续深化“双联系双报到双服务”机制,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结对社区报到,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推动全市70多个驻区单位、600多名党员进入24个社区报到并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群众争“星”,“积”发发展源动力。成立六尺巷“德邻社”等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50余支,通过志愿服务换积分方式,在服务群众的基础上吸引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组织先锋志愿者队带头参与社区文明创建,发动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结合网格化管理,长期有效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人人争先参与的良好氛围。
全民争“富”,“积”活就业新动能。通过广泛开展优秀家庭及个人评选活动,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和谐、自力更生、热心公益活动的良好风尚。不少外地务工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办起了农家乐,参与到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群众生活有了盼头,工作有了干劲,眼里有了希望。
协同发展共享“新效益”
桐城市通过开展类型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以“积分+超市”实现“造血”增积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积分让激活银发力量做“乘法”。开展“党群同心幸福同行”系列活动,发动一批离退休干部主动到所在居民区党组织报到,组织开展“板凳座谈会”“民情分析会”60余场,收集基层治理意见建议240余条。桐城市人民医院“桐医先锋”志愿服务队不定期组织老专家、老中医开展健康咨询、专家义诊等活动,让群众实现“家门口”便捷、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
积分让增强互助友爱做“加法”。通过积分引导年轻居民和青少年参与活动,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西苑社区红色港湾党群服务站每周五定期举办青少年主题沙龙,逐步构建“党群齐参与、多层次共建、全方位发动”的服务模式,做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开展到哪里”。
积分让开展环境整治做“减法”。将社区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积分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开展社区垃圾、生活污水、门前三包整治,减少居民小区“脏、乱、差”现象。文昌社区完善公益基础设施,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小区面貌明显改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六尺巷景区开展庭院整治、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助力5A级景区创建。(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