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志传
近日,台湾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罢免潮,台北市松山信义选区的国民党民代徐巧芯,成为绿营锁定的首位目标。罢免团体将其称为“黑芯”,试图通过社会运动将其从民意舞台上铲除。然而,街访结果却揭示出一个意外的真相:在蓝营铁票区,徐巧芯依然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我绝对不会罢免她”,这个话语透露出民众对政治操弄的不满,同时也反映出台湾社会当前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民意与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博弈。
徐巧芯,作为国民党“女战神”,以敢言敢冲的个性在民进党支持者中引发了强烈的仇恨。在过去的一年里,她的言论和行动不仅招致了绿营的强烈反弹,更成为了他们发动罢免运动的理由之一。然而,街头民众的反应却显得有些意外,多数人对徐巧芯的表现表示支持,认为她为人正直,有责任心,“为什么要罢免她?”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台北市松山信义选区,长期以来被视为蓝营的“铁票仓”,国民党在此的支持度本就较高。徐巧芯也因此被视为一个政治代表性人物。街访中,大部分市民认为徐巧芯虽然言辞犀利,态度强硬,但她的政治立场和行动并未背离民众利益。她的“敢讲敢冲”让不少选民感到钦佩,认为她是一位有正义感的政治人物。
然而,罢免活动并非空穴来风,绿营对于徐巧芯的仇视并非单纯的政治对抗。在台北市松山信义区,一些民众表达了对罢免的支持,理由是徐巧芯在处理两岸问题时,表现出了“亲陆”倾向,甚至有些人认为“国民党需要减少一些席次”。他们主张,只有削弱国民党的政治力量,才能使台湾的执政党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至于被外界势力牵制。
这种言论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矛盾,台湾的政治力量已经不再仅仅是两大党派之间的较量,更是美国与中国两大力量之间的博弈。徐巧芯被视为“亲陆”派代表,这使她成为了绿营攻击的目标。而绿营对于“亲陆”政治人物的打压,实则是为了迎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站队美国在两岸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对徐巧芯的罢免运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个人政治层面的较量,变成了台湾政坛背后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博弈。
对于支持徐巧芯的民众来说,罢免行动无疑是一种政治操弄。“罢免”似乎已不再是表达不满的正常途径,而是成为了某些势力借助政治手段对特定政治人物进行打压的工具。民众的声音常常被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这一场政治游戏的棋子。
面对这样的局面,徐巧芯的回应可谓直率而坚决。她表示,民代是由选民选出来的,四年一选,如果自己做得不好,下一次就不会再当选。她还批评当前的罢免活动是“劳民伤财”,无非是为了某些政党利益的博弈。她的态度无疑引发了更多讨论:为什么一个民主社会的选举制度,会被一些人借用成打压政治对手的工具?当选民无法通过正常的选举程序表达意见时,社会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罢免成为了政党力量对抗的场所,而民众的声音却往往被忽略。
事实上,徐巧芯的“敢讲敢冲”正是台湾社会对政治人物最大的期待。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操控和话语权斗争的时代,民众渴望看到政治人物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表达自己的立场,维护选民的利益。徐巧芯在两岸关系上的态度或许会招致一些人的不满,但这恰恰是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应具备的独立性。民进党并非没有对徐巧芯采取过针对性的政治打压,甚至在其政治生涯中,徐巧芯的每一次表态都充满了风险,但她却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此时,这一波罢免潮的背后,显然不仅仅是选举的角力。它实际上是台湾社会在政治与社会价值观上的深层次分裂的体现。支持徐巧芯的民众坚信,她的“敢讲敢冲”体现了政治人物的责任和担当,而反对她的人则认为她的立场过于强硬,尤其是在两岸问题上,她显得过于亲近中国。无论是哪种观点,最终的结果都是社会在价值观上的博弈,这场博弈所折射的,不仅仅是对个别政治人物的攻击,更是对台湾政治未来走向的深刻挑战。
正如徐巧芯所言,“下一次不要投给我就好”,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中,选举是唯一衡量政治人物得失的标准。可惜的是,当前台湾的政治局势已经让选民的声音被打压到了极致。罢免运动的蔓延,犹如一场隐秘的政治风暴,正在悄然改变台湾的政治版图。最终,台湾的“政治乱局”究竟是何时终结,恐怕要依赖于两岸关系和岛内民意的演变。但无论如何,民众的声音不能永远被政治斗争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