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位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肛胆外科的资深医生,在个人的社交平台上发声,说自己在给患者在做手术的过程当中,发现集采后的麻醉药效果真的没有以前好,以前用的也是国产的但麻醉效果明显比集采的麻醉剂效果要好。以前在做手术的时候,他根本不用跟麻醉师沟通麻醉的事情,但自从发现集采的麻醉剂效果一般的时候,他在手术前都会特别跟麻醉师沟通,要求适当增加药量,甚至直接是加到了三倍。



事情曝光以后,引发大家强烈的关注和热议,毕竟最近央媒才刚刚报道了上海两会期间,有多位专家提及集采的降压药,麻醉药等药效不够的问题,最后经过医保药监的确认,没有存在这样的事情,而只是个别人听回来的或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能作为科学的参考。那么,问题来了,这位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资深医生到底谁的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凤凰卫视的报道,在事情引发热议以后,涉事的医院迅速行动,调取了医院集采前和后患者在使用的麻醉剂的量,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和比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剂量无统计学差异”,也就是说发声医生的观点是基于他自己主观的个人判断,事实并非如此,然而前几天在广东的河源也有医生反馈类似的情况,但最后得出的结果都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都知道凡事要讲证据讲事实,作为一线做手术的医生,某种药物的效果好或者一般,都应该是会切身体会到的,毕竟患者在用药以后直接的反应就已经告诉医生药物的药效如何。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发声的医生建议找10家比较大型的医院,做同一个手术,用同样的药量,进行统计就可以知道集采的药到底效果如何,这个建议也的确非常中肯。



但目前医生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已经正式对外通报,经过科学分析调查以后,医生反馈的问题就是患者个体差异的问题,有人用的多,有人用的少。药是肯定没有任何问题的,对此大家又怎么看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