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表演艺术家,永不谢幕

作者丨陈胜

2025年开年,大公司集体向PPT开火。

1月23日,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签发了一份文件,明确要求内部沟通严禁使用PPT,仅允许技术方案、财务通报等特定场景使用,且格式需简化至“白底黑字一页以内”。

2月5日,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在内部信中,提出与管理流程和组织结构相关的六大要求,其中之一是,内部沟通严禁使用PPT,强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用简单高效的方式表达”。

大厂简政之风,如一把利刃,直插职场“表演艺术”的咽喉。这场“PPT禁令”迅速冲上热搜,被外界戏称为“大厂整顿职场第一枪”。

PPT的死亡,是一场迟到的觉醒。它揭开了大公司繁荣表象下的焦虑:当增长放缓、竞争加剧,再眼花缭乱的形式主义,也无法掩盖实质创新的匮乏。

对PPT的质疑并非始于今日。

早在2004年,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便禁止高管会议使用PPT,改用不超过6页纸的叙述文,因为“PPT会掩盖深度思考”。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生前多次批评PPT“阻碍创造性讨论”,推崇白板上的即时碰撞。英伟达内部开会也不喜欢用PPT ,而青睐使用白板。黄仁勋认为,PPT是一个营销工具,更适合在外部场合去推销产品,但在公司内部不宜搞这些客套的东西。

中国大公司中,京东刘强东曾怒斥“拿PPT和假大空词汇忽悠自己的人就是骗子”。传统行业如招商银行,2019年发布《清风公约》,直言“我们不是美工,别把时间花在做PPT上”。字字讥诮,直指形式之弊。字节跳动、美团则效仿亚马逊,改用Word文档汇报。

还有一些组织,从诞生之初几乎便与PPT文化绝缘。硅谷公司Notion以“文档即系统”理念,将协作工具与内容生产融合;国内的飞书推崇“用结构化文档替代幻灯片堆砌”。这些公司更注重信息传递的效率,而非视觉包装的精致度。

PPT诞生于1987年,初衷是辅助演讲的可视化。然而,随着大厂不可避免地走向组织臃肿和管理僵化,PPT逐渐异化为“新八股”:字体须雅黑,配色须莫兰迪,动画须炫目,乃至“PPT造车”“PPT融资”成讽喻之词。

职场人亦苦PPT久矣:白日伏案雕花,深夜焚膏继晷。从项目汇报到晋升答辩,从客户提案到年终总结,PPT成为衡量员工价值的重要“职场货币”,甚至催生了“PPT美化师”这一职业。

PPT需要被清算,最大罪状莫过于:制作者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调整字体、配色等美化工作上,却对内容逻辑敷衍了事,形式压倒实质。当“看得见的勤奋”比“看不见的结果”更重要,工具便成了制度的帮凶。下级通过PPT向上级证明努力,管理层则借此施加威福。

大厂考核,常以“呈现力”论英雄:逻辑清晰不如排版精美,数据扎实不如动画吸睛。生我者父母,富我者PPT。在KPI至上的逻辑下,PPT不仅是汇报工具,更是向上管理的密码:用数据堆砌“功劳”,用排版暗示“态度”,用术语包装“深度”。

大厂的PPT禁令,看似革故鼎新,实则未触根本。PPT非原罪,其背后是绩效主义的幽灵。而绩效主义的真正病灶,在于企业将人的价值工具化。当产出必须被拆解、测量、展示,任何工具都可能成为新枷锁。

消灭PPT易,消灭绩效主义难。

亚马逊即便推行6页纸报告,仍要求员工在文档中“量化所有假设与验证”。贝佐斯禁 PPT 20余年,亚马逊仍被诟病内卷。字节跳动用OKR替代KPI,也难免会陷入“目标对齐”的形式竞赛。

纵使PPT灰飞烟灭,绩效主义仍将借尸还魂。PPT亡后,必有新妖:卷Word、卷Excel、卷视频……总有一款形式主义的菜,适配官僚主义的胃。若绩效主义的土壤仍在,今日的PPT禁令,或许只是明日另一种形式主义的序章。

工具无罪,人心难测。

封面来源丨AI制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