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在上海,以高校创新体系为牵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步履不停,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上海篇章:创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首创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国推广;持续支持75个高峰学科建设,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超前布局未来学科领域;积极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全市高校年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超4000项……记者从市教委获悉,全市已有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上海高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前1‰、前1‱的学科数由2018年的87个、10个、1个,增至2024年的186个、39个、3个,增幅分别为113.8%、290%和200%。
当前,上海教育系统紧紧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思政课”综合改革、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等重大试点为契机,努力实现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上海高质量落地。
立德树人,深化“大思政课”改革显成效
杨浦区国福路51号,曾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寓所,被修缮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后,这里成为复旦大学乃至上海的红色新地标。在这里,一支由复旦大学师生自发成立的“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听众公益讲解、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持续激发全市师生的宣讲热情。
在上海,“最好的‘学’就是‘讲’”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上海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已形成“市级有联盟,校校有团队”的工作格局,大学生成为全市理论宣讲的“生力军”。
这也是上海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上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进学校思政工作发生格局性变化,探索形成了一批改革成果。
依托部市共建机制,上海深入落实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示范区建设任务,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中心”,开展先行先试。上海高校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全市高校“一校一课”创新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并向中小学延伸,相关经验做法入选中组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攻坚克难典型案例”。
科教融汇,“校企共同答题”培养模式日渐成熟
新年伊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华雪铭更加频繁地奔波在校企之间。今年初,由她承担的项目“渔源替抗功能性蛋白调控机制及适用性研究”获批上海市“探索者计划”立项。项目的出题人是上海昌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海本地的一家企业。
在上海,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础,由企业出题、企业和高校共同答题的培养模式愈发成熟。
当前,上海正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促进办学匹配前沿领域和产业需求。
上海支持高校依托特色优势和学科专业分类建设集成电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智慧农业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针对涉外法治、农业经营管理等紧缺人才,推进专项班培养,加快需求响应速度。去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揭牌成立;由同济大学发起、沪上10所高校组成上海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设农业经营管理硕士专项班;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卓越农林创新班……
与此同时,上海探索重点产业领域人才“住企联合培养”,着力推动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由“住校”到“住企”,在产业的第一线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
随着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不断深入,高校科研创新活力和能级得以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上海围绕“3+6”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了4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0家高校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中心,4所高校入选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上海高校2023年度技术转移转化合同金额超110亿元,较2018年度增长了72%。“大零号湾”建设,累计汇聚AI+生物医药、新型储能、超导技术等领域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估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37家。
“一校一案”,理工农医类招生规模稳步增长
树牢“教”为“科”服务、为“产”育人理念,上海全面提高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级。其中一个重要抓手,便是优化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一组数据足见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六年来,市新增本科专业297个,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专业;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6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家、学士学位授予单位5家,覆盖除军事学以外的其他13个学科门类、89个一级学科和58个专业类别,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市情的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沪上高校“一校一案”编制招生结构规模调整方案。比如,复旦大学在过去一年内成立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再如,上海师范大学近三年接连停招了包括保险学等在内的11个专业,“专业调整力度之大,在学校70年的办学历史上从未有过”。
“高校学科专业‘腾笼换鸟’,旨在压缩淘汰一批社会需求趋势减弱、不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点和学位点,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上海已出台高校招生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基础学科和急需领域培养规模,理工农医类本专科招生规模稳步增长,增量计划重点投向基础理科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争取到2026年,理工农医类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招生占比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