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级都肩负重要责任。如何更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者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
努力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文艺工作者,就要努力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努力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要坚定文化自信,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原创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在原创作品题材选择上要注重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通过创作代表“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激发当代年轻观众的共情与共鸣,让红色文化融入时代血脉。同时,还要深入生活积极创排现实主义题材原创作品,让人民成为文艺的主角。在创作中,高度重视推动内容创意和舞台科技创新的结合。
要坚持开放包容,持续培育国际视野。以歌剧艺术为例,要加强世界经典歌剧的高质量本土化制作,在持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积极探索,彰显自身文化自信与文化品格。自信平等地与世界艺术机构对话,在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上作出贡献。
(人民日报记者 金歆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南岸区委书记许洪斌: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注重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提升均衡化水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摸清家底、完善配套、加大投入,统筹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提档升级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基层文化干部队伍能力水平。
增强优质化供给。深入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繁荣文艺创作、丰富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打造一批传得广、叫得响的经典作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唱响时代强音。
推动融合化发展。加快适应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趋势,促进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扩大数字文化服务覆盖面,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
(人民日报记者 刘新吾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明:
在基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当前,浙江正在推进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因此,在广大基层,必须努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通过家庭教育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树立良好家风,让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融入人民群众的血脉中。通过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村居文化活动,增强村民、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扎根每位学生。
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以通过举办“文化礼堂”、守法讲座、评选文明家庭和美丽庭院等举措,倡导积极健康新风尚。此外,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风俗习惯,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传递爱国等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党建联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融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此带动产业强链补链和基层治理协同协作。
(人民日报记者 刘军国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
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挖掘和汲取文物和文化遗产中蕴含的营养和智慧,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更好延续中华文脉。系统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让优秀传统文化生发新枝。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外,通过援外文物保护工程、联合考古、出入境展览等,充分发挥文物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不断增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人民日报记者 亓玉昆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3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