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评论区会有一些“长期蹲守”的留言,大部分都是“健康地发牢骚”:

例如,我们小时候父母啥都不用管,现在当妈就像许愿池里的王八……

扔那几个铜板都没砸到我身上,就要管天管地管一切,KPI根本没上限!

要英语启蒙,要 不发脾气带娃写作业,要保证 跳绳能够拿到满分, 幼儿园留手工作业卷的是我们,某小学要求打扫卫生值日还是叫我们……

凭什么我们小时候父母真的啥都不用管,就可着我们这一波老实羊薅光毛呢?


这吐槽,真太解气了!

但解气之余,我又猛然发现,这句爽文后面有个大陷阱,要提醒大家别往里跳啊!


01

生不生孩子,你都可以决定,

我要怎么生活

我们小时候上学,父母真的啥都不管——这可能真是大实话。

但背后的原因,未必是那时候的老师啥都管了,所以父母轻松;而是我的父母那会儿,可能真就不像我现在那么在乎孩子的学习。

或者换个表达方法: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并不把我的孩子能上哪个大学,排在他们人生任务清单的TOP1。

重要么也重要的,但是不如其它生活任务。

这里面当然有社会环境的压力,例如当年中考高考不那么卷,找工作相对容易,大家就不会感觉孩子以后生存压力那么大。

但不管大环境如何,对环境做出反应,给人生做选择的,总归是我们自己。


直到今天,也有大量的父母并不多么在意孩子的教育,比如乡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么,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客观上没有条件,主观上可能也不认为孩子的学习教育应该排在父母人生任务清单的最顶层。

能学成啥样就学成啥样,学不成就算了——这样的父母永远都有,还不少;

咱们不去评价别人这样做对不对,因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选择:

全心全意教育孩子是一条路,完全不管孩子教育也是一条路;这两条路上都一定会有家庭是“成功者”,啥都不管还是过得比我好,好得多,也一定会有“失败者”,啥都管了,过得不如我,受了很多苦。

有很多家长说,我要是早知道生了孩子那么累,那么苦,生了孩子就丧失了自我,完全要围着孩子转,我就不生孩子了。

这话我能共情大部分,但并不赞成。

不管生不生孩子,哪怕真就是“还没想好就当妈了”,我们还是能够决定自己此刻和未来的人生。

生了孩子,只不过人生多了几个项目。这事儿到底要怎么干,仍然是咱们说了算。

02

学习,到底是谁的事儿

你们有没有发现,对于这句吐槽, 有的人念叨念叨情绪发泄了,能轻装出发,更好地教育孩子,更轻松的当父母;

但有些人,嘴里说同样的话,就会让自己越想越气,对孩子的学习的焦虑感越来越重,陷进了恶性循环,大人孩子外加学校老师都不快乐……

这当中的区别是什么呢?

区别在于,有没有想清楚,责任的主体是谁。

一个孩子学习好不好,主要责任在孩子自己;

既不是家长全责,也不是老师学校全责。

这并不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应该贯穿教育始终,一切教育手段都应该首先完成这个目标,让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谈得上,到底结果好还是不好。

但我们实际生活中,常常忘记这个核心。


03

在家,家长是第一助手

学龄前的孩子,主要在家庭中生活,那第一助手当然是家长。

但哪怕是看起来毫无自主能力的婴幼儿,在学习这个问题上,父母仍然应该做好第一助手,而不是“越俎代庖”。

我们看似可以完全决定,我的孩子要几岁开始学英语,几岁开始背古诗,几岁开始学10以内的加减运算,但实际上,我们只能决定,几岁开始教孩子,怎么教,每天花多少时间教而已。

孩子能学进去多少,到底是拔苗助长,还是夯实基础,这事儿还得看家长是不是顺应了孩子的“窗口期”,觉察了孩子的兴趣爱好,顺势而为。


比如人类大脑对语言敏感期是越早越好,0岁就可以开始磨耳朵,往后当然任何时候都可以,3岁不晚,上小学不晚,上初中才开始也不晚。

——但是越大可能阻力越大,这就是规律,大多数孩子就是如此,父母愿意顺应这个规律早一些启蒙,娃学的轻松愉快,家长也就相对轻松。

我之前也专门写过文章,启蒙不等于提前学,区别就在于“主体是孩子”,启蒙是尊重人类大脑的发展规律,并且密切观察我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窗口打开的微妙时机,顺势给娃送一程。

点此重温

这不就是一个完美的“总裁助理”干的活儿么,观察老板的微妙情绪和需要,而不是替老板做决定。


到了学龄后,家长还是不是第一助理呢?我的原则是,在学校,老师是第一助理;在家,家长仍然是第一助理。

家庭作业虽然是老师布置的,但既然是在家里完成,娃写作业永远是娃自己的事,但家长怎么陪,陪到什么程度,那就是家长决定的。

孩子就是写不完,到了10点家长总要睡觉的,助理也该下班了,那就让孩子拿着写不完的作业回学校去挨老师批评,主体是孩子,自己去挨骂;


第二天,写作业的主体还是孩子,家长小助理可以接着想办法,例如用彩虹屁促进孩子积极性,或者就纯陪伴,等待孩子多写几天字,速度自然上去了。但是到了10点,对不起,小助手下线了。

老师要批评,那就批评,孩子必须自己真正接受到批评,才能学会去面对压力;

老师要在家长群点名批评到家长头上了,我就回复:孩子在努力,家长在帮助,我们来日方长,谢谢老师您关注。

无论如何,我们不要把作业写不完变成了“妈妈的灾难”,把陪写作业变成人生最大的痛苦,娃哭妈吼还恨老师,这事儿太亏了,不值当。

老师要求孩子做的事,孩子自己是主体,我们家长永远当辅助;

当老师跨过了孩子,非要家长做的事,例如打卡这个,签字那个,拍视频、做手工,甚至真的要求去学校打扫卫生,那家长完全可以不干;

当然不干也不一定都要硬怼,活了大半辈子,软对抗的手段谁不会啊,在单位怎么摸鱼应付老板的,照样可以摸鱼应付老师。


04

尾 声

每当我在留言区看到:“我们小时候上学父母什么都不用管……”这样的留言时,我脑子冒出来的自动回答其实是:不想管就别管啊。

这话要是真脱口而出,看起来是很不友善的,怼人的话。

但我心里的这句话,并不是要怼人,而是非常友善和诚挚地想说,养孩子过程中,我们真的遇到了管起来让自己那么厌烦的事,或者真的困难到我做不到的事,那就不做好了,哪怕暂时不做。

并不需要埋怨别人,埋怨老师,埋怨学校,甚至因此焦虑,埋怨我们自己的生活。

单纯做不到其实并不痛苦,我们人生中做不到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永远也做不到奥运会100米短跑拿金牌,这有啥好痛苦埋怨呢。

关键是做不到,就不要还贪图收益——我的孩子此刻就是做不到1小时内完成作业,那就不要贪图“我还想户外2小时呢,我还想再读几本英语分级、语文名著呢,我还想早点睡觉呢……”

你看,有了贪图,才有痛苦。

咱们可以不贪图,今天的kpi按照今天的能力和条件来划线,既不用埋怨老师学校,也不用埋怨“小时候我爹妈啥都不用管……”。

聚焦此刻,聚焦自己的感受;能努力就努力,愿意尝试就尝试,搞得太痛苦,那就算了;我的人生,我能决定。


开年第一团,在隔壁号,是我非常喜欢的洗发产品,之前不了解的,一定要去试试看,洗一次就有直观感受,头皮松了,头发蓬松了,老觉得自己是细软发的也能高颅顶了。

新的一年,从头开始,头发顺了,一切都顺

搜索历史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